首页  > 健康  >  药物百科   »  胡椒

胡椒

正名: 胡椒

英文名: Hujiao

拉丁名: Piperis Fructus

别称: 玉椒、浮椒、昧履支

什么是胡椒?

  • 胡椒是胡椒科植物胡椒干燥的接近成熟或已经成熟的果实。

  • 胡椒为热性药,味辛。归胃、大肠经。

  • 胡椒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有机酸、挥发油、木质素等,生物碱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燥的胡椒中,胡椒碱的含量不能少于3.3%。

功效与作用

  • 胡椒具有温中散寒、消痰、下气的功效。

  • 现代研究表明,胡椒具有抑菌、解热的作用。

  • 胡椒可以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痛、泄泻、癫痫痰多、反胃、食欲不振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对胡椒过敏者,禁止使用。

  •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请谨慎服用胡椒。

  • 如果您正在使用碘化钾或者其他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 孕妇请谨慎服用胡椒。如果需要,使用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 哺乳期女性服用胡椒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服用胡椒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胡椒?

  • 胡椒多研粉吞服,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 研粉吞服时,胡椒的每日常规用量为0.6~1.5克。

  • 取适量胡椒研成细末,外敷于肚脐上,用膏药封贴,可治疗受寒引起的腹痛泄泻;外敷于肺俞穴,用膏药封贴,可治疗小儿哮喘;粉末填于龋齿中,可治疗龋齿疼痛。

  • 胡椒煎水外洗患处,可治疗湿疹。

  • 胡椒可以泡酒使用,例如:

    茴香小雀酒(内服):和舶上茴香、缩砂仁配伍泡酒,有理气止痛、温肾散寒的作用,可用于肾冷疝气、偏坠急痛。

    止痛液(外用):和细辛、制草乌等配伍泡酒,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跌打损伤、疼痛不已。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 避免和碘化钾同时使用。

  •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胡椒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 如果胡椒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 胡椒属于药食同用的品种,口服毒性很小。但是如果需要长期服用,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 咀嚼胡椒可导致血压暂时性升高,大约会持续10~15分钟。

  • 大剂量服用胡椒会刺激胃黏膜,引起充血性炎症。

我该如何选购胡椒?

  • 胡椒可分为国产和进口。

    我国主要产自海南屯昌、琼海,云南河口,广西龙州及广东徐闻、廉江等地。

    国外主要产自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南部等地。

  • 胡椒可分为黑胡椒和白胡椒。

    黑胡椒为黑褐色的球形,表面有隆起的网状皱纹,基底部有自果轴脱落的瘢痕,顶端有细小花柱的残迹。质地比较硬,外果皮剥离后可看到灰白色或淡黄色的内果皮。断面粉性,黄白色,中间有小空隙。黑胡椒闻起来有香味,品尝时味辛辣。

    白胡椒为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表面平滑,顶端有基底部之间有许多浅色线状条纹。

  • 好的胡椒个大且饱满,有浓郁的香辣味。

  • 密封后,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注意防潮。

含胡椒的中成药有哪些?

  • 小儿暖脐膏: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疗小儿胎寒、疝气偏坠、胃寒腹胀、虚寒泻痢、积聚痞块等。

  • 胃痛定:有化郁、疏气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胃气痛、胃寒痛、食积痛。

  • 七味榼藤子丸:具有解痉止痛、祛暑和中的作用,可以治疗腹痛、腹泻、呕吐、头痛发热、胸闷、胁痛。

  • 复方蛤青片:有止咳平喘、补气敛肺、温化痰饮的功效,可以治疗肺虚咳嗽、痰多气喘,也可以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还能预防反复感冒。

胡椒和花椒功效一样吗?

  • 胡椒是胡椒科植物胡椒接近成熟或已经成熟的果实,花椒是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成熟果皮。胡椒和花椒的功效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胡椒和花椒都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都可以治疗胃寒导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

    胡椒还有下气消痰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痰多、食欲不振等;花椒还有杀虫止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疹、阴痒、虫积腹痛等。

用药误区

  • 误区:胡椒为调味品,不能治病

    胡椒有开胃进食的作用,可作为调味品使用,以增进食欲。除此之外,胡椒还有温中散寒、下气消痰的功效,可作为药物使用,能治疗胃寒呕吐、腹痛、泄泻、癫痫痰多等。

其他注意事项

  •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