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正名: 黄芪
英文名: Huangqi
拉丁名: Astragali Radix
别称: 戴糁、棉芪、百本、绵芪、绵黄芪、黄耆、独椹、蜀脂、戴椹、百药棉、百药绵、独根、大抽、二人抬、土山爆张根
什么是黄芪?
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黄芪味甘,药性微温。归肺、脾经。
黄芪的主要成分有三萜皂苷、黄酮、多糖、氨基酸等。其中,三萜皂苷、黄酮、黄芪多糖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干燥的黄芪药材和饮片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分别不得少于0.040%、0.030%,毛蕊异黄酮葡萄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020%。
功效与作用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现代研究显示,黄芪还具有强心、抗血栓、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抗疲劳、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黄芪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内热消渴、气虚水肿、血虚萎黄、痹痛麻木、半身不遂、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目前,黄芪还被用于治疗冠心病、肺癌、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肾小动脉硬化症、慢性乙型肝炎、宫外孕、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有黄芪过敏史的人,禁止服用。
食积停滞、肝郁气滞者,请谨慎服用。
痈疽初期或溃破后仍有热毒者,请谨慎服用。
阴虚阳亢、干瘦无汗者,请谨慎服用。
如果您正在服用龟甲、白鲜皮、防风等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服用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如何使用黄芪?
黄芪可煎汁服用,也可制成丸剂、散剂或膏剂服用,服用时务必遵医嘱,不可自己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9~30克。
黄芪泡水代茶饮,可缓解脾气虚、肺气虚。
黄芪可与多味中药配伍泡酒饮用。
黄芪与当归、熟地黄等中药配伍泡酒,可活血滋阴、益气固表,缓解盗汗。
黄芪与党参配伍泡酒,可益气健脾、益肺固表,缓解气短乏力、自汗畏风等。
黄芪与红参、当归等中药配伍泡酒,可益气,活血,通络,缓解坐骨神经痛。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避免同时服用龟甲、白鲜皮、防风等。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和茶类等,具体请咨询医生。
黄芪出现发霉等变质迹象时,请停止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传统医学认为黄芪无毒。但是现代动物实验显示,过量使用黄芪可能会造成四肢麻痹、呼吸困难等。所以如果需要服用黄芪,请务必咨询医生。
如何选购黄芪?
黄芪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道地产区位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甘肃岷县、武都、岩昌,黑龙江宁安、依兰,以及内蒙古武川、武东、集宁、固阳等地。河北、陕西、吉林、辽宁等地也可生产。
黄芪饮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有纵向皱纹或纵沟。切面外缘黄白色,内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部分中心为枯朽状,黑褐色或出现空洞。黄芪饮片气味小,味微甜,咀嚼时有豆腥味。
炙黄芪为黄芪饮片加炼蜜炒制而成,形状与黄芪饮片相同。外表皮为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稍有光泽,并有纵皱纹或纵沟。切面外缘黄白色,内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部分中心为枯朽状,黑褐色或出现空洞。有蜜香气,味甜,略有黏性,咀嚼时有轻微豆腥味。
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保存,注意防潮、防蛀。
含黄芪的中成药有哪些?
十一味参芪片: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气虚引起的体弱、四肢无力。
牛黄降压片:具有清心化痰、平肝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肝火旺、痰热壅盛造成的头晕目眩、头痛失眠、烦躁不安;也可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乙肝养阴活血颗粒:具有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肝炎,缓解面色晦暗、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腿酸软、齿鼻脑血、胁下痞块等。
芪苈强心胶囊:可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用于冠心病、高血压所致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缓解心慌气短、下肢浮肿、倦怠乏力、小便短少、口唇青紫、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等。
生黄芪和炙黄芪功效一样吗?
生黄芪和炙黄芪功效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又各有侧重。
生黄芪和炙黄芪都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生黄芪擅长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消疮排脓,多用于治疗自汗、体虚感冒、水肿、疮疡不溃或久溃不愈;炙黄芪擅长益气补中,多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等。
用药误区
误区:黄芪可以和人参等补虚药一同服用
黄芪和人参都是补虚良药,但是二者并不适合一同服用,否则容易导致上火,甚至引起内分泌失调等。所以,服用前务必咨询医生,并按医嘱服用。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 维生素C(1045)
- 板蓝根(989)
- 青霉素(861)
- 阿司匹林(741)
- 枸杞子(685)
- 菊花(647)
- 阿度西林(618)
- 黄连(603)
- 大山楂丸(578)
- 甘草(537)
- 奥美拉唑(526)
- 百合(431)
- 三七(406)
- 巴多昔芬(394)
- 增液颗粒(335)
- 生津消渴胶囊(301)
- 麻芩消咳颗粒(297)
- 阿福特罗(292)
- 英花片(292)
- 维A酸(289)
- 何首乌(274)
- 丙酸氟替卡松(273)
- 五灵脂(273)
- 复方鱼腥草胶囊(270)
- 氯拉洛尔(264)
- 哌拉西林(264)
- 醋酸甲萘氢醌(262)
- 安胃止痛胶囊(260)
- 麻苏止咳颗粒(259)
- 青藤碱(257)
- 诺替西泮(256)
- 七子填精口服液(256)
- 环硫雄醇(254)
- 柳栎浸膏(254)
- 氨来咕诺(253)
- 己烯雌酚(251)
- 猴头菌提取物(250)
- 巴柳氮(248)
- 麦味地黄口服液(248)
- 硫酸司巴丁(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