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药物百科   »  白屈菜

白屈菜

正名: 白屈菜

英文名: Baiqucai

拉丁名: Chelidonii Herba

别称: 土黄连、雄黄草、八步紧、地黄连、假黄连、牛金花、断肠草、山黄连、山西瓜、小野人血草

什么是白屈菜?

  • 白屈菜是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全草。

  • 白屈菜药性凉,味道苦。归胃、肺经。

  • 白屈菜的化学成分有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酸类等,其中生物碱是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燥的白屈菜中,白屈菜红碱的含量不能少于0.020%。

功效与作用

  • 白屈菜具有止咳平喘、解痉止痛的功效。

  • 现代研究表明,白屈菜具有抗病原微生物、镇咳、平喘、祛痰、镇痛、抗炎、杀虫、抗肿瘤等作用。

  • 白屈菜可以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百日咳、胃痛、慢性胃炎、泄泻、痢疾、湿热黄疸、水肿、肝硬化、水田皮炎、肿瘤疾病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白屈菜过敏者,禁止使用。

  • 如果您正在服用毛果芸香碱、碘化钾或者其他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 白屈菜有毒,孕妇禁止服用,如果需要外用,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 哺乳期女性避免服用白屈菜,如果需要,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白屈菜?

  • 白屈菜煎汁内服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 煎汁内服时,白屈菜的每日常规用量为9~18克。

  • 白屈菜直接捣烂后外敷患处,或者捣烂后取汁外涂,可以治疗疥癣、疮肿等。

  • 白屈菜可以配合其他药物泡酒饮用。

    复方白屈菜酊:有理气止痛、消炎的功效,可以用于慢性胃炎、胃肠痉挛性疼痛等。

    止痛酊:有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慢性胃炎、胃肠道痉挛引起的疼痛。

温馨提示

  • 白屈菜有毒,不能过量服用。用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加药量。

  • 老人或儿童使用请,务必咨询医生。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 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降低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 用药期间,避免服用毛果芸香碱、碘化钾等药物。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 白屈菜有毒,毒性成分有黄酮醇、白屈菜碱、强心苷、原阿片碱、黄连碱等。如果要长期服用白屈菜,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 过量服用,出现以下情况时,请立即停用,并就医治疗:

    意识不清

    胡言乱语

    血压升高

    烦躁不安

    恶心呕吐

    腹泻。

我该如何选购白屈菜?

  • 白屈菜全国都有种植,主要产于新疆、四川以及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

  • 白屈菜的根为圆锥形,根部有很多分枝和须根。茎中间空,而且干瘪,表面为绿褐色或黄绿色,部分为白粉色。叶片多破碎和皱缩,完整的叶子边缘有不整齐的缺损。叶子上表面为黄绿色,下表面为绿灰色,两面都有白色的绒毛。花瓣一般有4片,色黄,为卵圆形。果实为细圆柱形,内有很多黑色的、卵形的小种子。白屈菜气味清淡,品尝时有淡淡的苦味。

  • 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

含白屈菜的中成药有哪些?

  • 小儿清热灵: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的功效,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神烦惊搐等。

  • 小儿白贝止咳糖浆: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治疗胸胁胀痛、咳痰黄稠、咳痰带血,以及火热灼肺、痰阻气道引起的咳嗽。

  • 胃痛平胶囊:具有缓急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疗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肠痉挛所致疼痛等。

  • 小儿消咳片:具有解表利咽、清肺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燥痰咳嗽、痰热咳嗽,缓解咳嗽、咳痰、咽喉红肿疼痛、咽干等。

  • 新型狗皮膏: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等功效,可以治疗风湿痛、神经痛、急性扭伤、关节酸痛、肌肉酸痛等。

白屈菜和洋金花功效一样吗?

  • 白屈菜是罂粟科植物的全草,洋金花是茄科植物的花,两者的功效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白屈菜和洋金花都有止咳、平喘、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疗咳嗽气喘、脘腹疼痛等。

    白屈菜善于治疗慢性咳喘而痰多、胃部挛痛等,还可以治疗泄泻痢疾、湿热黄疸、水肿、肝硬化、水田皮炎、肿瘤疾病等。洋金花善于治疗咳喘无痰或少痰、脘腹冷痛等,还可以治疗风湿痹痛、癫痫、小儿慢惊风等。

用药误区

  • 误区:白屈菜有毒,不能单独使用

    白屈菜虽然有毒,但它具有解痉止痛、止咳平喘的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药物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单独煎汁时可以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腹泻等,捣烂直接外敷或者取汁外涂还可治疗疥癣等皮肤病。但白屈菜的用量不能过大,否则会中毒,出现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等症状。

其他注意事项

  •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