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正名: 芥子
英文名: Jiezi
别称: 黄芥子、芥菜子、青菜子
什么是芥子?
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芥子药性温,味辛。归肺经。
芥子的化学成分包括含氮类成分、脂肪油等。其中,含氮类成分是芥子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干燥的芥子中,芥子碱的含量(以芥子碱硫氰酸盐计)不得少于0.50%;炒芥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不得少于0.40%。
功效与作用
芥子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芥子有抗前列腺增生、抗肿瘤、镇痛、抗炎、祛痰、镇咳、平喘等作用。
芥子可以用来治疗胸胁胀痛、寒痰喘咳、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阴疽肿毒、风湿痹痛、妇人闭经、痈肿瘰疬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您有芥子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芥子。
阴虚咳嗽、阴虚火旺者,禁止使用芥子。
皮肤过敏、破溃者,不宜外用芥子。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它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内服或外敷芥子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哺乳期女性使用芥子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如何使用芥子?
芥子可煎汁内服,也可入丸散剂内服。服用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的每日常规用量为3~9克。
外用时,可取适量芥子,加水捣烂成糊,敷于面部,可用于面神经麻痹;也可将水和芥子末调制后填在肚脐上,隔着衣物热熨,可用于风寒感冒且无汗的情况。
将芥子捣烂,包好,泡于酒中饮用,可治疗腹内诸气胀满。
温馨提示
芥子外用时,与皮肤接触时间一般不超过10~15分钟。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生冷、油腻、腥膻的食物,以及酒类,可能会降低药效,食用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果芥子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过量服用芥子,可导致恶心、呕吐。
芥子外敷时间过长,可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导致皮肤起泡化脓。
我该如何选购芥子?
芥子主要产于安徽、河南。
芥子有白芥子和黄芥子之分。
白芥子为灰白色至淡黄色,形状大致为球形。表面有细小的网状纹路,以及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比较薄,而且比较脆。种皮破开后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显露,富含油性。白芥子气微,味辛辣。
黄芥子通常比较小,表面为黄色至棕黄色,部分黄芥子为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可产生辛烈的特殊臭气。
炒芥子的形状和芥子相似,炒白芥子表面为淡黄色至深黄色,炒黄芥子表面为深黄色至棕褐色,部分可见焦斑。闻起来有香辣气。
放于干燥的地方保存,并注意防霉、防虫蛀。
含芥子的中成药有哪些?
参贝咳喘丸:具有补肺益肾、健脾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用于虚寒型咳嗽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
控涎丸:具有涤痰逐饮的功效,用于咳喘痛甚、痰不易出、胸胁隐痛、瘰疬痰核等。
姜胆咳喘片:可止咳平喘、祛风化痰,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消喘膏:可降气降湿、止咳祛痰、解痉平喘,用于治疗喘息型气管炎、哮喘、支气管哮喘,以及肺气肿。
芥子和沙芥功效一样吗?
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沙芥为十字花科植物沙芥或宽翅沙芥的干燥根,二者功效完全不同。
芥子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胸胁胀痛、寒痰喘咳、痰滞经络、关节麻木、阴疽肿毒、风湿痹痛、妇人闭经、痈肿瘰疬等。
沙芥具有解毒、消食的功效,可用于头痛、胃脘胀痛、上吐下泻、关节痛、心烦意乱、肉食中毒等。
用药误区
误区:芥子使用时没有特别注意事项
芥子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时,不可超量服用,以免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每日服用剂量应控制在为3~9克。外用时,贴敷时间不能过长,应控制在10~15分钟,以免造成皮肤起泡化脓。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 维生素C(1045)
- 板蓝根(989)
- 青霉素(861)
- 阿司匹林(740)
- 枸杞子(685)
- 菊花(647)
- 阿度西林(618)
- 黄连(603)
- 大山楂丸(578)
- 甘草(537)
- 奥美拉唑(526)
- 百合(431)
- 三七(406)
- 巴多昔芬(394)
- 增液颗粒(335)
- 生津消渴胶囊(301)
- 麻芩消咳颗粒(297)
- 阿福特罗(292)
- 英花片(292)
- 维A酸(289)
- 何首乌(274)
- 丙酸氟替卡松(272)
- 五灵脂(272)
- 复方鱼腥草胶囊(270)
- 氯拉洛尔(264)
- 哌拉西林(264)
- 醋酸甲萘氢醌(262)
- 安胃止痛胶囊(260)
- 麻苏止咳颗粒(259)
- 青藤碱(257)
- 诺替西泮(256)
- 七子填精口服液(256)
- 柳栎浸膏(254)
- 氨来咕诺(253)
- 环硫雄醇(253)
- 己烯雌酚(251)
- 猴头菌提取物(250)
- 巴柳氮(248)
- 麦味地黄口服液(248)
- 硫酸司巴丁(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