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正名: 苦参
英文名: Kushen
拉丁名: 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别称: 苦骨、牛参、川参、凤凰爪、地骨、野槐根、山槐根、地参
什么是苦参?
苦参是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苦参味道苦,药性偏寒。归心、胃、肝、大肠、膀胱经。
苦参的成分为生物碱、氨基酸、黄酮、挥发油、脂肪酸等。生物碱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干燥的苦参药材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总含量不得少于1.2%;干燥的苦参饮片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总含量不得少于1.0%。
功效与作用
苦参具有清热燥湿、利尿、祛风杀虫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苦参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肝炎、抗肝纤维化及免疫抑制等作用。
苦参可以用来治疗便血、热痢、黄疸尿闭、阴肿阴痒、赤白带下、咽喉红肿疼痛、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滴虫性阴道炎等。
目前,苦参被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您有苦参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苦参。
脾胃虚寒及恶寒腹泻者,不宜使用苦参。
如果您正在使用奎尼丁、美西律、贝母、藜芦等药物,请务必告诉医生。
孕妇不宜使用苦参,如有需求,请务必咨询医生。
哺乳期女性使用苦参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使用苦参前请咨询医生。
如何使用苦参?
苦参可煎汁或入丸、散剂内服,用药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4.5~9克。
苦参可煎汁擦洗患处,能治疗疥癣、皮肤瘙痒等。
苦参可煎汁灌肠,有杀虫的作用,可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苦参可泡酒使用。
疗白癞酒:将苦参泡在白酒中饮用,可清热利湿、杀虫止痒,用于白癞。
麻风药酒:与防风、当归、秦艽、羌活等药物配伍泡酒,可凉血解毒、祛风胜湿,用于麻风。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不要与藜芦、贝母、漏芦、菟丝子同时服用。
服药期间,尽量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腥膻的食物,如有需求,请在食用前请咨询专业医生,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苦参出现变质迹象时,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传统医学认为苦参没有毒性,但如果有长期服用的需求,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动物实验显示,苦参生物碱可引起动物痉挛、呼吸麻痹;较大剂量时可使实验小鼠出现躁跳、痉挛性抽搐等兴奋现象。家兔静脉注射后常因为呼吸困难而致死亡。
苦参药性偏寒,过量使用出现胃部疼痛、恶心呕吐、大便溏稀等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服。如果停服后短期内症状没有好转,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我该如何选购苦参?
苦参的道地产区为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一带,河南嵩县和河北易县、顺平县等地也有栽种。
苦参具有如下特征:
苦参为灰棕色或棕黄色的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表面长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纵向皱纹,外皮多破裂、反卷,比较薄且容易剥落,剥落处光滑,色黄。质地硬,不易被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裂隙和放射状纹理,部分长有同心性环列或不规则散在的维管束。苦参气味轻微,味道非常苦。
苦参的饮片为灰棕色或棕黄色的不规则形的厚片,部分在外表皮长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多破裂、反卷,比较薄且容易剥落,剥落处比较光滑,色黄。切面纤维性,黄白色,具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部分可见同心性环纹。苦参饮片气味轻微,味道非常苦。
好的苦参形态匀称,断面为黄白色,没有须根,味道苦。
放于干燥、阴凉的地方保存,并注意防潮。
含苦参的中成药有哪些?
化痔栓:具有收涩止血、清热燥湿的功效,用于治疗大肠湿热引起的内外痔疮等。
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散结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癌性疼痛的出血。
湿毒清胶囊:具有化湿解毒、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血虚湿蕴皮肤所致的皮肤瘙痒。
消糜栓:可燥湿杀虫、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病,可改善带下量多、腥臭、色黄质稠、阴部瘙痒等,也可以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及宫颈糜烂等。
苦参片:可杀虫、清热燥湿,用于治疗湿热蘊蓄下焦引起的肠炎、痢疾、热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等。
苦参和红参功效一样吗?
苦参是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红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根和根茎。二者的功效不同。
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用于治疗便血、热痢、赤白带下、黄疸尿闭、阴肿阴痒、皮肤瘙痒、湿疹湿疮、疥癣麻风,外用可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红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气不摄血、体虚欲脱、肢冷脉微、崩漏下血等。
用药误区
误区:苦参可以大补元气
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用于治疗便血、热痢、赤白带下、黄疸尿闭、阴肿阴痒、皮肤瘙痒、湿疹湿疮、疥癣麻风,外用可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并没有补元气的功效。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 维生素C(1050)
- 板蓝根(994)
- 青霉素(868)
- 阿司匹林(747)
- 枸杞子(689)
- 菊花(652)
- 阿度西林(627)
- 黄连(608)
- 大山楂丸(584)
- 甘草(544)
- 奥美拉唑(538)
- 百合(438)
- 三七(410)
- 巴多昔芬(401)
- 增液颗粒(340)
- 生津消渴胶囊(306)
- 麻芩消咳颗粒(302)
- 英花片(297)
- 阿福特罗(295)
- 维A酸(294)
- 何首乌(281)
- 丙酸氟替卡松(279)
- 复方鱼腥草胶囊(276)
- 五灵脂(276)
- 氯拉洛尔(271)
- 醋酸甲萘氢醌(269)
- 哌拉西林(267)
- 安胃止痛胶囊(266)
- 麻苏止咳颗粒(262)
- 青藤碱(262)
- 诺替西泮(261)
- 七子填精口服液(261)
- 环硫雄醇(260)
- 柳栎浸膏(259)
- 氨来咕诺(258)
- 己烯雌酚(257)
- 猴头菌提取物(255)
- 麦味地黄口服液(254)
- 硫酸司巴丁(252)
- 巴柳氮(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