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
正名: 羚羊角
英文名: Lingyangjiao
拉丁名: Saigae Tataricae Cornu
别称: 高鼻羚羊、嫩羚羊、泠角、赛加羚羊角
什么是羚羊角?
羚羊角是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羚羊角药性寒,味咸。归肝、心经。
羚羊角的成分为氨基酸、镁、钙、锌等。其中,氨基酸是主要活性成分。
功效与作用
羚羊角具有平肝息风、散血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羚羊角有抗惊厥、解热、镇静、镇痛等作用。
羚羊角可以用来治疗惊痫抽搐、肝风内动、高热痉厥、妊娠子痫、癫痫发狂、头痛眩晕、温毒发斑、目赤翳障、疮毒痈肿等。
目前,羚羊角可用于治疗手足口病。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您有羚羊角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羚羊角。
脾虚慢惊患者,禁止使用羚羊角。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告诉医生。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羚羊角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使用羚羊角前请咨询医生。
如何使用羚羊角?
羚羊角可煎汁服用,或入丸散剂内服,也可以磨汁或研末服用。服用时要遵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1~3克。研末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0.3~0.6克。
羚羊角还可泡酒使用,例如:
五加皮酒(内服):将羚羊角屑与五加皮、防风、独活、薏苡仁等中药配伍使用,可祛风除湿、清肝补肾、舒筋活络,主要用于筋脉拘急、烦热疼痛、关节不利、步履艰难等。
豹骨健身养心酒(内服):与豹腔骨、黄芪、桔梗等中药配伍使用,可补养肝肾、补虚排邪、调顺血气、理腰膝,主要用于风痹、皮肤重着或麻木、步履艰难,长期服用有清头目、益心气、定神魂,可用于治疗健忘。
温馨提示
羚羊角适合单独煎煮,煎煮时间一般在2小时以上。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服药期间,尽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腥膻的食物,如有需求,请在食用前请咨询专业医生,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羚羊角出现变质迹象时,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目前,未查到资料显示羚羊角有毒性作用,也没有发现按规定剂量服用羚羊角后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的报道。如果要长时间服用,请咨询专业医生。
羚羊角药性偏寒,过量服用可引起胃寒胃痛、食欲减退、精神倦怠等不良反应,这时要立即停止服用。如果症状没有缓解,还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我该如何选购羚羊角?
羚羊角主要产于新疆温泉、博乐、裕民、塔城等地区。
羚羊角及加工品具有如下特征:
羚羊角为类白色或黄白色的长圆锥形,略微弯曲,大致为弓形,基部为青灰色。老枝长有细小的纵向裂纹,嫩枝在光照下可显露“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纹,光润如玉。尖端部分长有10~16个隆起环脊,用手握住,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的横截面为圆形,内部有质重坚硬的角柱,外面角鞘内的凹沟与表面有突起的纵向棱纹紧密嵌合,从横断面的角度观察,结合部位呈锯齿状。角的下半段为空洞,全角对光透视,为半透明,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隐约约可见的细小孔道直通角尖。质地坚硬。气味轻微,味道比较淡。
羚羊角镑片为类白色、半透明的长条形薄片,边缘平直或有波浪状。切面长有细小紧密的丝条状纹路,部分长有蜂窝状的孔洞。质地有韧性,气味轻微,味道偏淡。
羚羊角尖粉、羚羊角粉为类白色的粉末,气味轻微,味道偏淡。
放于干燥、阴凉的地方保存。
含羚羊角的中成药有哪些?
羚羊角胶囊: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息风、散血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肝火上扰、肝风内动、血热毒盛引起的神昏痉厥、高热惊痫、癫痫发狂、子痫抽搐、头痛眩晕、翳障、目赤、温毒发斑等。
羚翘解毒丸:能解毒、疏风清热,可用于治疗恶寒发热、风热感冒、头晕目眩、咽痛、咳嗽、两腮赤肿等。
复方羚角降压片:能降低血压、预防中风,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头晕胀痛、高血压等。
羚羊感冒片:能清热解表,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缓解头痛头晕、发热恶风、胸闷、咳嗽、咽喉肿痛。
小儿清热宁颗粒:能清热解毒,可用于外感温邪、脏腑实热所致的内热高烧、咽喉肿痛、咳嗽痰盛、大便干燥。
羚羊角和鹿角功效一样吗?
羚羊角是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鹿角是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二者功效不同。
羚羊角具有平肝息风、凉血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惊痫抽搐、肝风内动、高热痉厥、妊娠子痫、癫痫发狂、头痛眩晕、温毒发斑、目赤翳障、疮毒痈肿等。
鹿角具有强筋骨、温肾阳、行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腰脊冷痛、乳痈初起、阴疽疮疡、瘀血肿痛。
用药误区
误区:羚羊角可以长期使用
羚羊角性寒,长期或过量服用,可引起胃寒胃痛、食欲减退、精神倦怠等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遵医嘱服用,不可自行延长服用时间。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 维生素C(1089)
- 板蓝根(1028)
- 青霉素(900)
- 阿司匹林(795)
- 枸杞子(726)
- 菊花(689)
- 阿度西林(680)
- 黄连(645)
- 大山楂丸(614)
- 奥美拉唑(592)
- 甘草(580)
- 百合(472)
- 三七(445)
- 巴多昔芬(437)
- 增液颗粒(374)
- 生津消渴胶囊(341)
- 麻芩消咳颗粒(336)
- 英花片(335)
- 阿福特罗(329)
- 维A酸(326)
- 何首乌(315)
- 丙酸氟替卡松(314)
- 复方鱼腥草胶囊(313)
- 五灵脂(307)
- 安胃止痛胶囊(305)
- 醋酸甲萘氢醌(304)
- 氯拉洛尔(304)
- 哌拉西林(299)
- 环硫雄醇(297)
- 青藤碱(296)
- 七子填精口服液(295)
- 柳栎浸膏(294)
- 诺替西泮(294)
- 氨来咕诺(291)
- 麻苏止咳颗粒(291)
- 阿洛司琼(290)
- 猴头菌提取物(289)
- 己烯雌酚(287)
- 麦味地黄口服液(285)
- 巴柳氮(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