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药物百科   »  麦芽

麦芽

正名: 麦芽

英文名: Maiya

拉丁名: Hordei Fructus Germinatus

别称: 大麦蘖、大麦芽、麦蘖、大麦毛

什么是麦芽?

  • 麦芽是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

  • 麦芽药性平和,味甘。归脾、胃、肝经。

  • 麦芽的化学成分包括淀粉酶、大麦芽碱、磷脂、蛋白分解酶、麦黄酮、维生素B、葡萄糖、麦芽糖、维生素C等。其中,淀粉酶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

功效与作用

  • 麦芽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的功效。

  • 现代研究表明,麦芽具有降血糖、调节激素分泌、改善肾脏及生殖器官功能等作用。

  • 麦芽可以用于治疗食积不消、脾虚食少、脘腹胀痛、乳房胀痛、乳汁郁积、肝胃气痛、肝郁胁痛等,也可用于辅助妇女断乳。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麦芽过敏者,禁止使用。

  • 体内无积滞者,请谨慎使用麦芽。

  • 如果您正在使用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红霉素、药用炭等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 孕妇需谨慎使用麦芽;如果需要使用,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 哺乳期女性禁止服用麦芽。

  • 儿童及年老体虚者使用麦芽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麦芽?

  • 麦芽可以煎汁内服,也可入丸、散剂服用,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9~15克;用于回乳时,要用炒麦芽,每日常规用量为30~120克。

  • 麦芽可以泡酒使用。

    养精种玉酒:炒麦芽和白芍、核桃仁、熟地黄等中药配伍泡酒,有调补肝肾、养血滋阴的功效,可用于妇人身体瘦弱、血虚不孕等。

    补血调元酒:和鸡血藤、骨碎补、制首乌等中药配伍泡酒,具有健脾补肾、调补气血的作用,可用于心悸、头晕、神疲、饮食减少、健忘、气短喘促、肢体麻木、面色不华、骨质增生症。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 避免和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红霉素、药用炭等药物同时使用。

  •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麦芽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 如果麦芽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 目前,未见文献报道麦芽有毒性作用,也未见报道按规定剂量服用麦芽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 如果需要长期服用麦芽,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我该如何选购麦芽?

  • 麦芽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 麦芽具有如下特征:

    生麦芽:为淡黄色的梭形,背面被外稃包围,有5条脉络,腹面被内稃包围。除去内外稃后,可见腹面有1条纵沟;基部胚根处有长披针状条形的幼芽以及纤细而弯曲须根,须根数量比较多。质地坚硬,断面粉性,为白色。气味清淡,品尝时有微微的甜味。

    炒麦芽:外形和生麦芽相似,表面为棕黄色,偶尔可以看到焦斑,闻起来有香味,品尝时有微微的苦味。

    焦麦芽:外形和生麦芽相似,表面为焦褐色,有焦斑,闻起来有焦香味,品尝时有微微的苦味。

    麸炒麦芽:外形和生麦芽相似,表面为棕黄色,偶尔有焦斑,闻起来有香味,品尝时有微微的苦味。

  • 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注意防虫蛀。

含麦芽的中成药有哪些?

  • 健胃消食片:有健胃消食的功效,能治疗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也可以治疗消化不良。

  • 山楂丸:具有开胃消食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食积内停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胀闷等。

  • 健脾糖浆:可以健脾开胃,能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脘腹胀满。

  • 胃复宁胶囊:有消食化积、止痛、制酸的作用,能治疗食欲不振、胸腹胀满,也可以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小儿化滞散: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不和、呕吐腹痛、伤食伤乳、腹胀便秘。

生麦芽和炒麦芽、焦麦芽功效一样吗?

  • 生麦芽、炒麦芽和焦麦芽都是麦芽的加工品,三者功效相似,但侧重点不同。

    生麦芽善于健脾和胃、疏肝行气,多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癖等。

    炒麦芽善于行气消食、回乳消胀,多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

    焦麦芽善于消食化滞、止泻,多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泄泻。

用药误区

  • 误区:麦芽可以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时服用

    麦芽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等成分,而四环素类抗生素能抑制微生物及酶的作用,并破坏酶活性,影响麦芽功效。所以,麦芽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不宜同时服用。

其他注意事项

  •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