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
正名: 砂仁
英文名: Sharen
拉丁名: Amomi Fructus
别称: 缩砂仁、缩砂蒂、缩沙蜜
什么是砂仁?
砂仁是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砂仁为温性药,味辛。归脾、胃、肾经。
砂仁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微量元素等。其中,挥发油是主要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阳春砂、绿壳砂种子团中挥发油的含量不能少于3.0%(ml/g),海南砂种子团中挥发油的含量不能少于1.0%(ml/g),干燥的砂仁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不能少于0.90%。
功效与作用
砂仁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砂仁具有抗溃疡、抗血小板聚集、抗炎、镇痛、抑菌、增强胃肠动力等作用。
砂仁可以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脾胃虚寒、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砂仁过敏者,禁止使用。
阴虚血燥、火热内炽者,需谨慎使用砂仁。
如果您正在使用螺内酯或者其他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使用砂仁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使用砂仁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砂仁?
砂仁可以煎汁内服,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克3~6克。
外用时,取适量砂仁烧成粉末,敷于患处,可治疗口疮。
砂仁可以泡酒使用。
兰陵酒方:与沉香、郁金、木香、当归等中药配伍泡酒,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腹胀痛、冷痛。
参附酒:与人参、制附子、大茴香等中药配伍泡酒,有补气健脾、开胃消食、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脘腹冷痛、食欲不振、泛吐清水、四肢不温、喜温喜按、大便稀溏等。
温馨提示
砂仁配伍其他药物煎汁内服时,为后下药,应该在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容器内煎煮。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避免和螺内酯等药物同时使用。
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砂仁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砂仁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目前未见文献报道砂仁有毒性作用。
服用砂仁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以下情况时,请立即停用,并就医治疗。
皮肤出现密集、均匀的充血性红疹
皮肤出现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
腹部或外生殖器出现大小不等的团块、淡红色皮疹
如果需要长期服用砂仁,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我该如何选购砂仁?
砂仁的道地产区为广东省阳春市,福建、广西、海南、云南等地也有生产。
砂仁具有如下特征:
阳春砂、绿壳砂:果实为棕褐色的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表面有许多刺状突起,基部常常有果梗,而顶端有花被残基。果皮又薄又软。种子常集结成团状,有三钝棱,中间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为3瓣,每一瓣有5~26粒种子;种子一般为棕红色或暗褐色的不规则多面体,表面有细小的皱纹,外面覆盖有淡棕色的膜质假种皮;质地比较硬,胚乳为灰白色。气味芳香且浓烈,味道辛凉,伴有微微的苦味。
海南砂:果实为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表面覆盖有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有果梗痕。果皮又厚又硬。种子团比较小,每一瓣有3~24粒种子。气味比较淡。
品质好的砂仁为棕褐色,种仁饱满,香味浓烈。
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
含砂仁的中成药有哪些?
香砂六君丸:具有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气食少、大便溏泻等。
香砂养胃丸:具有温中和胃的功效,可以治疗胃阳不足、湿阻气滞引起的胃痛、脘闷不舒、不思饮食、呕吐酸水、嘈杂不适、四肢倦怠等。
香砂枳术丸:具有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的功效,能治疗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软等。
复方春砂颗粒:具有温中健脾、行气开胃、止痛消胀的功效,能治疗胃脘疼痛痞塞、腹胀、食欲不振,也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
砂仁和紫苏叶功效一样吗?
砂仁是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紫苏叶是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子(或带嫩枝)。两者的功效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砂仁和紫苏叶都有行气宽中、止呕安胎的功效,都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引起的胸闷食少呕逆,以及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
砂仁善于芳香温通、化湿行气,还可用于治疗湿浊中阻导致的腹胀、饮食减少等,且砂仁还有温脾止泻的作用,还可用于治疗寒湿泄泻;紫苏叶还有发汗解表、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痰多、鱼蟹中毒等。
用药误区
误区:砂仁可以和其他药物同时放入容器内煎煮
砂仁的有效成分是挥发油,煎煮时间过长会导致该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所以砂仁应该在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容器内煎煮。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 维生素C(1045)
- 板蓝根(989)
- 青霉素(860)
- 阿司匹林(738)
- 枸杞子(685)
- 菊花(646)
- 阿度西林(618)
- 黄连(602)
- 大山楂丸(578)
- 甘草(537)
- 奥美拉唑(525)
- 百合(431)
- 三七(405)
- 巴多昔芬(394)
- 增液颗粒(335)
- 生津消渴胶囊(301)
- 麻芩消咳颗粒(296)
- 阿福特罗(292)
- 英花片(291)
- 维A酸(289)
- 何首乌(274)
- 丙酸氟替卡松(272)
- 五灵脂(271)
- 复方鱼腥草胶囊(270)
- 氯拉洛尔(264)
- 哌拉西林(264)
- 醋酸甲萘氢醌(262)
- 安胃止痛胶囊(260)
- 麻苏止咳颗粒(258)
- 青藤碱(257)
- 诺替西泮(256)
- 七子填精口服液(256)
- 柳栎浸膏(254)
- 氨来咕诺(253)
- 环硫雄醇(253)
- 猴头菌提取物(250)
- 己烯雌酚(250)
- 巴柳氮(248)
- 麦味地黄口服液(248)
- 硫酸司巴丁(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