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报春
《中华本草》:鄂报春
拼音注音
è Bào Chūn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鄂报春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mula obconica Hance采收和储藏:秋季或初春来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多细胞柔毛。根茎褐色,多须根。叶柄长10-15cm,被白色或褐色柔毛;叶片卵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cm,宽4-9cm,先端钝圆,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全线或有圆形波状缺刻或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沿叶脉被多细胞柔毛。花葶柔弱,高15-30cm;伞形花序通常1轮,花朵每轮多数;苞片绿色,线形;花萼钟状漏斗形,5浅裂,外被短柔毛,开花时长约5mm,花后渐增大,果时长达1cm;花冠高脚碟状,淡紫色或淡红色,长5-20mm,直径约2cm,筒部较萼管长,裂片5,倒心形,先端2裂,平展;雄蕊5,花柱与花冠管部等长。蒴果球形,包藏于萼筒中。花期3-6月,果期4-7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空气流通。耐潮湿、忌暴晒,幼苗不耐高温。土壤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好。忌碱土。[br]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秋季均可播种,一般常在采收后立即播种。也可用分株繁殖,于秋、冬进行。[br]田间管理 在15~20℃温度下,播种后7~10d发芽,幼苗有2~3片真叶时进行1次移栽分苗,5~6片时定植。生长期,每周施稀薄液肥1次,阳光过强时要适当蔽荫。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200m的林下、水沟边和湿润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形状
性状鉴别 根茎不规则圆柱形,棕褐色,周围丛生多数灰白色或灰褐色须状根。质脆,易碎。气微。
性味
苦;性凉
归经
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
解酒毒;止腹痛。主嗜酒无度;酒毒伤脾;腹痛便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泡酒内服,治腹痛,又解酒毒。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鄂报春
别名
岩丸子[湖北、利川]、四季报春
来源
报春花科鄂报春Primula obconica Hance,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湖北、四川、西藏。
功能主治
治腹痛:根泡酒内服。
解酒毒:根3~5钱,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蓝实
- 小叶爬岩香
- 苏土藁本
- 硬骨凌霄
- 盐蛇
- 小獐毛
- 小婆婆纳
- 蝙蝠
- 皮袋香根
- 建神曲
- 鮠鱼
- 紫金血藤
- 头花杜鹃
- 鳗鲡
- 大白顶草
- 山桂花
- 毛轴铁角蕨
- 夹竹桃
- 天仙藤
- 宽羽线蕨
- 全叶青兰
- 长白假水晶兰
- 大叶藤
- 薜荔
- 竹叶榕
- 黄接骨丹
- 铁鞭草
- 蒟蒻薯
- 冰
- 通肠香
- 粪鬼伞
- 红楠皮
- 刺梨子
- 广西过路黄
- 鸡屎白
- 毛黄连
- 藏三七
- 萹蓄
- 木兰皮
- 鬣羚角
- 柳絮
- 九香虫
- 鼋膏
- 小叶黑面叶
- 椒蒿
- 山麻黄
- 剪刀草
- 蜥蜴
- 江珧柱
- 喜树皮
- 杏香兔耳风
- 刺果藤仲
- 长节珠
- 竹叶参
- 狭穗鹭兰
- 刺藦苓草
- 甜瓜子
- 眼子菜根
- 圆叶野扁豆
- 索骨丹
- 芡实根
- 水塔花叶
- 木香子
- 交让木
- 毛蕊花
- 雁肪
- 紫苏叶
- 雷公连
- 支柱蓼
- 地牯牛
- 海桐花
- 蟋蟀
- 麦撇花藤
- 山羊肝
- 火炭母草
- 滇南美登木
- 独龙
- 草果药
- 南方六道木
- 螳螂跌打
- 木槿根
- 麻黄
- 马尾伸筋
- 蝮蛇骨
- 煅石膏
- 茜草根
- 白龙穿彩
- 吐烟花
- 叶子花
- 鸡血七
- 打火草
- 白绿叶果实
- 见血清
- 海龙
- 笔罗子
- 覆盆子
- 瓜蒌子
- 番荔枝叶
- 乌桕木根皮
- 鼠牙半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