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报春
《中华本草》:鄂报春
拼音注音
è Bào Chūn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鄂报春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mula obconica Hance采收和储藏:秋季或初春来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多细胞柔毛。根茎褐色,多须根。叶柄长10-15cm,被白色或褐色柔毛;叶片卵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cm,宽4-9cm,先端钝圆,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全线或有圆形波状缺刻或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沿叶脉被多细胞柔毛。花葶柔弱,高15-30cm;伞形花序通常1轮,花朵每轮多数;苞片绿色,线形;花萼钟状漏斗形,5浅裂,外被短柔毛,开花时长约5mm,花后渐增大,果时长达1cm;花冠高脚碟状,淡紫色或淡红色,长5-20mm,直径约2cm,筒部较萼管长,裂片5,倒心形,先端2裂,平展;雄蕊5,花柱与花冠管部等长。蒴果球形,包藏于萼筒中。花期3-6月,果期4-7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空气流通。耐潮湿、忌暴晒,幼苗不耐高温。土壤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好。忌碱土。[br]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秋季均可播种,一般常在采收后立即播种。也可用分株繁殖,于秋、冬进行。[br]田间管理 在15~20℃温度下,播种后7~10d发芽,幼苗有2~3片真叶时进行1次移栽分苗,5~6片时定植。生长期,每周施稀薄液肥1次,阳光过强时要适当蔽荫。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200m的林下、水沟边和湿润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形状
性状鉴别 根茎不规则圆柱形,棕褐色,周围丛生多数灰白色或灰褐色须状根。质脆,易碎。气微。
性味
苦;性凉
归经
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
解酒毒;止腹痛。主嗜酒无度;酒毒伤脾;腹痛便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泡酒内服,治腹痛,又解酒毒。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鄂报春
别名
岩丸子[湖北、利川]、四季报春
来源
报春花科鄂报春Primula obconica Hance,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湖北、四川、西藏。
功能主治
治腹痛:根泡酒内服。
解酒毒:根3~5钱,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一枝黄花
- 云南希草
- 罗勒根
- 鸬鹚翅羽
- 堇宝莲叶
- 滇苦菜
- 土贝母
- 盾叶薯蓣
- 短柄菝葜
- 棣棠花
- 软水黄连
- 海莲果
- 鸡冠草
- 薤白
- 鹿角草
- 蓝实
- 多蒴曲尾藓
- 天韭
- 鸬鹚骨
- 豆蔻壳
- 路旁菊
- 小茜草
- 荷蒂
- 脉耳草
- 龙利叶花
- 乌骚风
- 大叶马尾连
- 芦荟
- 白头翁
- 乌贼鱼肉
- 小罗伞
- 喜树皮
- 凤凰衣
- 杜仲藤
- 瑞香
- 大过路黄
- 鞑新菊
- 川黔鸭脚木
- 大花剪秋罗
- 凉伞盖珍珠
- 打箭菊
- 山樱桃
- 光肺筋草
- 蛇含
- 蜀葵苗
- 斑地锦
- 肉苁蓉
- 鸡血藤
- 白矾
- 毒芹根
- 蛇婆
- 布荆
- 牛靥
- 大叶香薷
- 牛大力
- 丝瓜子
- 雕爪
- 蒲桃种子
- 椰子浆
- 瓢瓜
- 野灯草
- 马骝卵
- 狗尾草
- 露蜂房
- 红酸杆
- 青蛇藤
- 浙江过路黄
- 翠雀花
- 落地小金钱
- 香茶菜
- 紫花一炷香
- 白豆蔻壳
- 白千层
- 老鹤草
- 虾蟆脑
- 乱角莲
- 通城虎
- 黄颡鱼颊骨
- 齿叶橐吾
- 双肾子
- 车桑仔
- 黑面叶
- 皱叶狗尾草
- 南鹤虱
- 滇南马钱
- 牛心果
- 蝈蝈
- 虎皮楠
- 水茄冬果
- 铁棒锤
- 鸭肫衣
- 红敷地发
- 杏枝
- 笑靥花
- 四川红淡叶
- 水冬瓜
- 矮杨梅皮
- 麂肉
- 赛葵
- 了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