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麻叶
《中国药典》:罗布麻叶
拼音注音
Luó Bù Má Yè
别名
红麻、茶叶花、红柳子、野麻、羊肚拉角、泽漆麻
英文名
FOLIUM APOCYNI VENETI
来源
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的干燥叶。夏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形状
本品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状披针形或卵圆状披针形,长2~5cm,宽0.5~2cm,淡绿色或灰绿色,先端钝,有小芒尖,基部钝圆或楔形,边缘具细齿,常反卷,两面无毛,叶脉于下表面突起;叶柄细,长约4mm。质脆。气微,味淡。
性味
甘、苦,凉。
鉴别
本品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表面有颗粒状角质纹理;气孔平轴式。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扁平,外壁凸起;叶肉两面均具栅栏组织,上表皮内栅栏细胞多为2 列,下表皮内多为 1列,细胞极短,海绵组织细胞2~4列,含棕色物;主脉维管束双韧型,维管束周围及韧皮部散有乳汁管。
归经
归肝经。
功能主治
平肝安神,清热利水。用于肝阳眩晕,心悸失眠,浮肿尿少;高血压,神经衰弱,肾炎浮肿。
用法用量
6~12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
《中国药典》
《*辞典》:罗布麻叶
拼音注音
Luó Bù Má Yè
别名
茶叶花、泽漆麻、野茶叶、红根草
英文名
Folium Apocyni Veneti
来源
为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的叶。夏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原形态
半灌木,高1~1.5m,有乳汗,无毛。枝紫红色或淡红色。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至长圆形,长1~8cm,宽0.5~2.2cm,先端钝圆,有小芒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不明显的细锯齿。聚伞花序顶生;花萼5深裂,被短毛;花冠粉红色、浅紫红色,钟形,先端5裂,两面具颗粒状突起;副花冠5;雄蕊5;心皮2,离生。骨突果叉生。种子顶端簇生白色细长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河岸沙质地、山沟砂地、多石的山坡、盐碱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
形状
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者呈椭圆状披针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淡绿色或灰绿色,边缘具细齿,常反卷,叶脉于下表面突起。叶柄细,长约4mm。质脆。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芸香甙(rutin)、儿茶素、蒽醌、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氯化钾等。
性味
性凉,味甘、苦。
功能主治
清泻肝火、平肝熄风。用于肝火炽盛之头痛眩晕、惊风抽搐。本品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用法用量
3~10克。水煎服;单味浸泡代茶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轮叶景天
- 大山黧豆
- 六蛾戏珠
- 水龙骨
- 小火草
- 琉璃草果实
- 小红人
- 蟹
- 猪牙皂
- 细齿叶柃
- 石地钱
- 小广藤
- 小报春
- 凉粉藤
- 白山蓼
- 橹罟子
- 雷公橘
- 黄荆叶
- 关苍术
- 鸭血
- 小红柳根
- 原羚角
- 杏花
- 蚕茧草
- 鸢翅骨
- 乳白香青
- 凉喉茶
- 柳叶菜花
- 白龙穿彩
- 勒马回
- 小松藻
- 玉山芎穷
- 西藏圆柏
- 花椒簕
- 镰叶瘤足蕨
- 庐山瓦韦
- 凤凰衣
- 菱茎
- 腊雪
- 卤碱
- 小红苏
- 石瓜子莲
- 小红蒜根
- 太白韭
- 小羊桃
- 野槟榔
- 黄荆
- 天竺桂
- 小麦麸
- 卵叶贝母
- 芒
- 大黄蜂子
- 绿南星
- 红陈艾
- 蜡瓣花
- 蕨
- 石菖蒲花
- 楮叶
- 红辣树根
- 自扣草
- 金老梅叶
- 厚皮香花
- 小毛蓼
- 穿地龙
- 薏苡叶
- 土八角
- 鸭肪
- 大沙叶
- 大蝎子草
- 小花梾木
- 戴星草
- 水胡满
- 普洱茶膏
- 红毛蛇
- 南藤
- 猪毛参
- 衣鱼
- 水胡满根
- 土人参叶
- 樗鸡
- 对叶林
- 楮实
- 棉团铁线莲
- 香蕉
- 黑蒿
- 蚕砂
- 云南双盾木
- 苎花
- 香蕉弄蝶
- 香茹
- 仙茅参
- 大黄
- 香青
- 人指甲
- 细竹蒿草
- 黄耆茎叶
- 牛背鹭
- 光叶密花豆
- 牦牛胆结石
- 野辣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