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根
《中华本草》:滴血根
拼音注音
Dī Xuè Gēn
别名
小血藤、接骨草、女金丹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麻叶蟛蜞菊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edelia urticifolia DC.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挖,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麻叶蟛蜞菊 直立或斜升草本,有时呈攀援状,高20-80cm或达l00cm。须根丛生,肉质,折断后有红色液汁流出。茎直立,圆柱形,分枝,有粗沟纹,绿红色。叶对生;有5-40mm叶柄;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连叶柄长10-13cm,宽3-7cm,先端渐尖,基部通常短楔尖或稀浑圆,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重齿,上面被有基部为疣状的糙毛,下面毛较细密,近基出3脉,中脉中部以上常有1-3对侧脉,网脉通常明显;上部叶小,有短柄或无柄,叶片披针形,长2-2.5cm,宽1-2.5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浑圆或楔形。头状花序少数,径达2-2.5cm,顶生或腋生;花序梗长2-3cm或更长,被白色开展糙毛;总苞阔钟形或半球形,径约15mm;总苞片2层,外层叶质,绿色,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约8mm,宽3-4mm,先端渐尖,背面密被长粗毛,内层长圆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5-8mm,先端钝,被疏毛;拓片折叠成长圆形,长约8mm;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卵状长圆形,长约11mm,宽约4mm,先端2齿裂,稀3裂,管部短,长3-4mm;管状花黄色,檐部5浅裂,裂片三角状渐尖,被疏毛。瘦果倒卵形,背部略扁,长约4mm,宽2-3mm,褐红色,密被白色疣状突起,先端收缩而近浑圆,收缩部分被密毛。冠毛短刺芒状,2-3个,不等长,基部有冠毛环。花期7-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溪畔、谷地、坡地或空旷草丛或石灰岩坡地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
补肾;养血;通络。主肾虚腰痛;气血虚弱;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
《云南中草药》:"孕妇慎用。"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滴血根
别名
小血藤
来源
菊科滴血根Wedelia urticaefolia (Blume) DC.,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广东、四川、云南、贵州。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温经,通络,养血,活血,补肾。主治肾虚腰痛,气血虚弱,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配方用,2~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玉蜀黍根
- 化血胆
- 猫头
- 普贤菜
- 茴香茎叶
- 大红袍
- 柿木皮
- 蕙实
- 高粱泡
- 海芋
- 通天连
- 皮哨子
- 莳萝苗
- 棉团铁线莲
- 滇茵陈
- 桃叶
- 金星蕨
- 佛肚花
- 野料豆
- 九里香
- 蝴蝶藤
- 红铧头草
- 绿珊瑚
- 石蝴蝶
- 血水草根
- 胡麻花
- 鳖脂
- 紫金砂
- 棣棠花
- 玉米
- 狗心
- 菥蓂子
- 辣蓼
- 钻天杨
- 地杨梅
- 迷迭香
- 块茎糙苏
- 四角蒲桃
- 铺地黍
- 番石榴叶
- 福建排草
- 冬菇
- 牛蒡根
- 崖姜
- 丽萼熊巴掌
- 刺藦苓草
- 臭牡丹
- 慈竹叶
- 鸽粪
- 对节叶
- 山韭
- 牛肋筋
- 银鲛
- 圆萼刺参
- 瓶耳小草
- 山棯子
- 桑螵蛸
- 爬山猴
- 大叶刺篱木叶
- 荷梗
- 黄花地丁
- 裂叶秋海棠
- 山白果
- 荷蒂
- 柠条花
- 葛藟叶
- 马肠薯蓣
- 木姜子茎
- 神香草
- 美舌藻
- 藤槐
- 紫荆皮
- 陈冬菜卤汁
- 银柴胡
- 锦香草
- 藏青杠
- 菩提香
- 油桐叶
- 黄杨子
- 马尾伸筋
- 甘草梢
- 席草
- 蚕豆壳
- 牛奶树
- 地膜香
- 一枝蒿
- 大黄蜂子
- 曼陀茄根
- 秋海棠果
- 牡荆
- 白兰花
- 香橼根
- 麻叶荨麻
- 香槐
- 野马蹄草
- 地不容
- 凤眼果树皮
- 紫金莲
- 地羊鹊
- 李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