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石韦
《*辞典》:柔软石韦
拼音注音
Róu Ruǎn Shí Wéi
别名
石岩金(《峨嵋药植》),小经刀草、小石韦(《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
《峨嵋药植》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柔软石韦的全草。春、夏、秋均可采收。除去根茎及须根、泥砂等,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80厘米。根状茎横走,被黑褐色披针形的鳞片。叶远生,几无柄,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15~80厘米,宽1~3厘米,先端圆巨急尖,基部长渐狭,上面有黑斑点,疏被星状毛或几无毛,背面被两种星状毛,下面的细弱至卷曲,灰白色,上面的稀少,分枝较少而粗壮,呈棕色针状;叶薄革质,侧脉不显。孢子囊群散布几及叶片全部,中脉两侧各6~8行。
生境分布
生石上及树干上。分布我国西南、南部及浙讧、福建、台湾等地。
功能主治
治淋症,外伤出血。
①《峨嵋药植》:"和以面粉,敷治刀口伤。"
②《广西药植名录》:"顺气,利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取孢子囊研末撒。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柔软石韦
拼音注音
Róu Ruǎn Shí Wéi
别名
石岩金、毛石韦、星星草、小经刀草、牛舌条、大石韦、大刀草
英文名
Herb of Soft Pyrrosia
出处
出自《峨嵋药植》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柔软石韦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rrosia mollis (Kunze)Ching[Niphobolus mollis Kunz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15-30cm。根茎长,横生,密被卵状披针形鳞片,边缘有锯齿。叶远生;叶柄短,基部以关节着生于根茎;叶片革质,披针形至阔披针形,宽1-3cm,向基部变狭并下延,上面幼时有少数星状毛,后则脱落,有排列整齐的凹点,下面被两层星状毛,表层较稀,分枝较粗,黄色,里层的密,分枝细弱并卷曲;叶脉不明显。孢子囊群散布几至叶片全部,沿中脉两侧各成6-8行;无囊群盖。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200-2300m的林中岩石或树干上。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叶一型,叶片披针形至阔披针形,长15-30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并下延,侧脉不明显,上表面可见凹点,下表面有两层星状毛,外层的较稀,分枝较少且粗壮,呈棕色针状,里层较密,分枝细弱并卷曲。孢子囊群在下表面主脉两侧各成6-8行。气微,味淡。
性味
苦;甘;凉
归经
肝;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通淋。主小便不利;尿路感染;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泡酒搽。
各家论述
1.《峨嵋药植》: 和以面粉,敷治刀口伤。2.《广西药植名录》:顺气,利尿。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西南菝葜
- 紫茉莉子
- 括金板
- 紫木通
- 广西过路黄
- 海藻
- 南天竹根
- 黑塔子
- 刺榆皮
- 瘴气藤
- 窄叶大戟
- 箭杆七
- 金荞麦茎叶
- 黄藨根
- 朴树皮
- 干冬菜
- 雌黄
- 大金银花
- 蓍实
- 毛刺果藤
- 金钩如意草
- 鹅掌揪根
- 脉果漆
- 一支箭
- 红须须
- 瓶尔小草
- 无患子
- 杜鹃花果实
- 铁篱笆
- 川楝子
- 蒲葵根
- 歪脖子果
- 野樱花
- 云支花
- 朴树叶
- 燕麦草
- 猬菊
- 象骨
- 团叶槲蕨
- 朴消
- 大香附子
- 挖耳草根
- 水仙
- 大乌泡根
- 软丝藻
- 竹蠹虫蛀末
- 台湾海棠
- 瓦草
- 小叶买麻藤
- 剑麻
- 马鬃蛇
- 牛胆参
- 铃兰
- 白芍
- 小千金
- 青黛
- 硬叶女娄菜
- 狗尾草
- 子楝树根
- 花叶狗牙七
- 中华莛子藨
- 毛蜂斗草
- 野草香
- 胡桃叶
- 柘木
- 刺糖
- 菘菜子
- 泡桐
- 竹叶蕉
- 花椒叶
- 补骨脂
- 鸡屎白
- 柳枝
- 指甲花叶
- 滇杠柳
- 裂叶双盖蕨
- 半春莲
- 地毡草
- 荠薴
- 银箔
- 猴樟果
- 地丁
- 大头茶
- 火腿
- 橙子皮
- 婆婆纳
- 栾华
- 高寒露珠草
- 九龙吐珠
- 木蓝
- 旋鸡尾
- 假酸浆子
- 斩妖剑
- 地骨皮
- 蛤蜊粉
- 长距兰
- 行夜
- 回回蒜果
- 荨麻根
- 小盘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