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血草
《*辞典》:散血草
拼音注音
Sàn Xuè Cǎo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旋蒴苣苔的带根全草。春季采挖,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卵形或近圆形,稀为长圆形,长6~10厘米,边缘具细钝锯齿,两面均伏生短柔毛;具叶柄。花茎数个丛生,直立,高15~20厘米;聚伞花序顶生,花5~6朵,粉红色;苞片小;萼片5,狭;花冠阔钟状,基部稍不等,2唇形,裂片5,卵形,蒴果线形,长2~3厘米,室裂,果瓣2,螺旋状扭转。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石壁上。分布云南、四川、湖北、陕西、浙江等地。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止血,散血,消肿。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粉撒。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散血草
拼音注音
Sàn Xuè Cǎo
英文名
Herb of Clarke Boea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三叉蕨科植物地耳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ifilix zeylanica(Houtt.)Copel.[Ophioglossum zeylanica Houtt.]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约20cm。根茎横生,纤细,被红褐色、卵状披针形鳞片,边缘具疏毛。叶近生或远生,二型;营养叶柄长3-5cm,具棱角,基部以上到叶轴和叶脉密被棕色、开展性有节的长细毛;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三出,长6-9cm,宽3-4cm,侧生羽片短小,全缘或浅裂,顶生羽片浅羽裂;叶脉网状,有分叉的内藏小脉;孢子叶长,远超出营养叶,叶柄长10-18cm,近无毛;叶片狭缩,三出或单一,裂片线形,先端裂片较大,长5-8cm,下部羽片分裂,两侧1对裂片通常基部下侧有一分叉小片;侧脉明显,下面隆起,沿中脉两侧各有1行狭长网眼。孢子囊群线形,在中脉两侧各有1行,成熟后满布于叶背;无囊群盖。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800m的林下湿地或溪沟边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苦;凉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痢疾;小儿泄泻;淋浊;便血;衄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桦叶葡萄根皮
- 红色新月蕨
- 山辛夷
- 山鸡
- 水苏
- 扇叶人字果
- 红景天
- 海藻石
- 湖广草
- 核桃青龙皮
- 水线草
- 山高粱
- 水菇里
- 核桃楸果
- 红活麻
- 红直当药
- 海蛇
- 山香草
- 散瘀草
- 禾叶毛兰
- 柿木皮
- 红田乌草
- 狐肠
- 杉松
- 海州常山
- 红绵藤
- 会东藤
- 华南桦
- 石链子
- 华细辛
- 石首鱼
- 石龙刍
- 碎兰花根
- 秫米
- 喉咙草
- 素兴花
- 莎草
- 蓑衣莲
- 虱草花
- 石斛露
- 石枣子
- 火炭母草根
- 水田碎米荠
- 搜山黄
- 海州骨碎补
- 湖北楤木
- 山马鞭草
- 山黄麻
- 河豚
- 海蟹壳
- 水珍珠菜
- 山香果
- 海牛
- 海狗肾
- 水松
- 山黄菊
- 水杨梅
- 海蛤壳
- 海鳝
- 树甘草
- 桑蠹虫
- 海参内脏
- 水芙蓉
- 树葱
- 滑叶跌打
- 灰菜
- 红梗草
- 红紫珠
- 山蒿
- 山陀螺
- 松花粉
- 红刺藤
- 桑叶汁
- 山葛薯
- 狐胆
- 红天葵
- 树头菜根
- 红毛走马胎
- 红泽兰
- 红背桂
- 山藤藤秧
- 杉木油
- 瓠子子
- 桑芽
- 山茶花
- 海韭菜
- 火炮草果
- 红小麻
- 河套大黄
- 红楠皮
- 水朝阳根
- 水苦荬
- 水茴香
- 散尾葵
- 树头芭蕉
- 红椋子
- 水紫菀
- 杉子
- 红叶甘橿
- 河鲀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