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楤木
《中华本草》:湖北楤木
拼音注音
Hú Běi Sǒnɡ Mù
别名
刺包头、飞天蜈蚣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湖北楤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lia hupehensis Hoo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根部,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湖北楤木 灌木或乔木,高达12m。小枝密生黄棕色绒毛,有刺。叶为二回羽状复叶;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深棕色,先端离生部分披针形;叶轴和羽片轴密生绒毛;羽片对生,有小叶9,基部有小叶1对;小叶往纸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8-13cm,宽3-6cm,先端长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上面粗糙,脉上必生细糙毛,下面密生黄棕以绒毛,边缘有锯齿,齿有刺尖,侧脉约8对。圆锥花序顶生,长25-35cm,分枝2-5个,指状排列;伞形花序在二级分枝上单个顶生,或另有1-2个侧生分辩率形花序,有花10-20朵;苞片披针形,宿存,小苞片线形;萼无毛,边缘有5个三角形尖齿;药瓣5,白以,卵状三角形;雄蕊5;子房5室,花柱5,离生,反曲。果实球形,直径约4mm,黑色,有5棱。花期7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m的北向山坡上。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
性味
味辛、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利水消肿。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骨折;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烂,酒炒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火绒草
- 上山虎
- 灰叶南蛇藤
- 三蕊草
- 黄泡子
- 刷把草
- 山柳菊
- 狐肝
- 蝴蝶藤
- 伞梗虎耳草
- 山玉桂
- 三裂叶犁头尖
- 草玉梅
- 三果木皮
- 琥珀
- 猴闼子
- 山珊瑚
- 紫铜矿
- 环纹苦乳菇
- 灰绿水苎麻
- 海豘鱼
- 三羽叉蕨
- 山核桃
- 海鹞鱼齿
- 三条筋
- 山矾花
- 三枝枪
- 山核桃皮
- 山漆树
- 山牛毛毡
- 鹿角
- 石莽草
- 使君子
- 环草石斛
- 山毛藓
- 棕榈根
- 海鳗卵
- 灰凤梨
- 十姊妹
- 湖瓜草
- 山慈姑花
- 山枇杷
- 上树咳
- 湖北海棠根
- 鲨鱼油
- 杨梅树
- 栗子
- 仙掌子
- 金钱草
- 驳骨草
- 罗锅底
- 绿珊瑚
- 柿饼
- 杠香藤
- 八仙草
- 大叶藜
- 鸢脑
- 血见愁
- 花鱼
- 草果药
- 鱼油
- 马鞍藤
- 滇崖爬藤
- 角叉菜
- 乌灵参
- 异木患
- 金钱参
- 冬菇
- 鸽粪
- 山大黄
- 刺楸树根
- 苦苣
- 鼠曲草
- 树葱
- 崖姜
- 冻青叶
- 野木鱼
- 老虎须
- 海带根
- 屎咕咕
- 扶芳藤
- 小果蕗蕨
- 皱叶羊蹄
- 天脚板果
- 银柴胡
- 金银花露
- 青羊角
- 血水草
- 龙珠子
- 朝天子
- 锦香草
- 佛甲草
- 关白附子
- 秋枫
- 山茱萸
- 河豚鱼肝油
- 癞树叶
- 罗望子
- 黄花香
- 锥栗果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