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凤尾蕨
《中华本草》:三叉凤尾蕨
拼音注音
Sān Chā Fènɡ Wěi Jué
别名
老泻风、凤尾草
英文名
all-grass of Wallich's Brake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西南凤尾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wallichiana Agardh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2m。根茎长,横走,先端有卵状披针形鳞片。叶纸质,近生,一型;叶柄长60-120cm,红褐色,粗大如指,腹面扁平,有浅纵沟;先端三叉状,中间1枚最大,有1个二回羽裂的羽片,两侧再分叉各具1个二回羽裂的裂片;中间羽片椭圆形,长55-70cm,宽22-30cm,先端尾状,单数二回羽状分裂;羽片约20对,互生或近对生,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呈尾状,羽状深裂,长14-16cm,宽2.5-3cm;裂片20-25对,镰形,边缘不育处有小钝齿,背面黄棕色节状短毛;叶脉羽状,侧脉二叉状,沿小羽轴两侧形成1行狭长网眼。孢子囊群线形,沿裂片近中部的叶缘分布;囊群盖同形,全缘,膜质,黄棕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林下沟谷或林缘。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根茎含蕨素(pterosin)B、C,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yl palmi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br]地上部分含异蕨甙 (isopteroside)C、D,蕨甙(pteroside)D、Q,1R,2R,3R-1,3-二羟基-2,5,7-三甲基-6羟乙基-茚满烷-1-O-β-D-葡萄糖甙(1R,2R,3R-1,3-dihydroxy-2,5,7-trimethyl-6-hydroxyethyl-indane-1-O-β-D-glucoside)和3-羟基-6-羟甲基-2,5,7-三甲基-1-茚满酮(3-hydroxy-6-hydroxymethyl-2,5,7-trimethylindan-1-one)。
性味
微苦;涩;凉
归经
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止痢;定惊;止血。主痢疾;小儿惊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微苦、涩,性凉。有清热止血的功能。用于痢疾、惊风及外伤出血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三升米
- 三加皮
- 幌伞枫
- 广防风
- 榕树胶汁
- 野洋烟根
- 黄蜀葵根
- 千年耗子屎种子
- 白鹇
- 石豇豆
- 水红木根
- 托盘
- 石岩鸡
- 水红木叶
- 天麻子
- 水棉花
- 头顶一支花
- 石瓜子
- 天山花楸
- 水芹菜
- 水白蜡
- 水草乌
- 水绵
- 石上瓜子菜
- 水茄冬果
- 石夹生
- 石膏
- 水翁根
- 天名精
- 水罗伞
- 红豆七
- 石桢楠根
- 石栗叶
- 水胡满
- 马蹄草
- 石菖蒲花
- 石碱
- 石斛
- 水百合
- 水松球果
- 水禾麻
- 水田七
- 水晶鱼
- 水案板
- 水毛花
- 鸡肚肠草
- 竹砂仁
- 天花粉
- 土附
- 铁蕨鸡
- 三爪金龙
- 石上铁角蕨
- 紫泡
- 水獭肝
- 石头菜
- 水苦荬根
- 水甘草
- 罗望子
- 天麻
- 石防风
- 土砂仁
- 太白针
- 水牛角浓缩粉
- 石荠宁
- 太白米
- 土箭芪
- 石地钱
- 石耳
- 天蓬草
- 天浆壳
- 旋复花
- 省沽油根
- 石蝴蝶
- 蜂斗菜
- 天葵子
- 水松
- 石榴根皮
- 水珍珠菜
- 天竺黄
- 杜鹃花果实
- 山腊梅
- 石决明
- 水白蜡树皮
- 包袱七
- 太白参
- 水獭
- 头顶一颗珠
- 石花菜
- 天牛
- 水冬瓜花
- 石床
- 石榕
- 黄龙须
- 天蓬子根
- 水玉簪
- 水稻清
- 大夜关门
- 水枇杷叶
- 天葵
- 蓖麻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