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山虫
《中华本草》:滚山虫
拼音注音
Gǔn Shān Chónɡ
别名
滚山珠、地罗汉
英文名
Millepede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球马陆科动物日本球马陆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omeris nipponica Kishida采收和储藏:秋季捕捉,生用、晒干或焙干。
原形态
日本球马陆,虫体短而宽,中小型扁长圆柱形,长20-30mm,宽10-15mm。背凸,腹扁平。身体由多数相似的体节组成。各骨板富于钙质,故较坚硬,仅节与节间柔软可以活动。各体节前后重叠,适于卷曲。腹部由9枚背板组成。胸部腹面2-4节,每节有足1对,第5节以后每节有足2对。头部具触角1对。体表背面棕黄色或漆黑色,腹面灰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山区林中落叶下、石块下或朽木中等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
性味
味辛;咸;性温
归经
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散瘀止痛。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5-3g。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疮肿,风湿跌打: 鲜滚山虫三至五个。捣烂判敷患处,每日换药一至二次。②治骨折;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取滚山虫三至五个之干粉与糯米粉调合,油炸熟后内服。③治子宫脱垂,脱肛:滚山虫干粉适量。调香油涂患处。(选方出《文山中草药》)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滚山虫
拼音注音
Gǔn Shān Chónɡ
别名
滚山珠、地罗汉(《云南中草药》)。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的全虫。秋季捕捉,生用或焙干研粉。
原形态
体呈扁长圆柱形,长2~3厘米,宽1~1.5厘米。体壁硬。体表背面棕黄或漆黑色,油亮。腹面灰褐色。头部有复眼和触角各一对,大颚一对。胸部背板共十二节,第一节为颈板,中间十节较窄,末节较大;胸部腹面2~4节,各有足一对,第五节以后每节有足二对。爬行缓慢,稍遇外物,即卷曲成球形,以隐蔽头、足。
生境分布
多栖于山坡潮湿的枯枝腐叶下及山沟石下。分布云南。
性味
《云南中草药》:"味辛咸,性温。"
功能主治
①《文山中草药》:"舒筋活血,消肿散瘀。"
②《云南中草药》:"接骨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干粉,0.5~1钱;或鲜品3~5个。外用:干粉调涂或鲜品捣敷。
复方
①治疮肿,风湿跌打:鲜滚山虫三至五个。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一至二次。
②治骨折: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取滚山虫三至五个之干粉与糯米粉调合,油炸热后内服。
③治子宫脱垂,脱肛:滚山虫干粉适量。调香油涂患处。(选方出《文山中草药》)
摘录
《*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滚山虫
拼音注音
Gǔn Shān Chónɡ
别名
滚山珠、地罗汉
来源
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Glomeris nipponica Kishida的干燥全虫。全年可捕捉,焙干或晒干。
性味
咸,温。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接骨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脱臼。
用法用量
0.5~1钱,研粉,复位固定后,将药粉放在糯米饭内或用酒送服,每3日服1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竻苋菜
- 细叶香桂
- 刺黄柏茎叶
- 变蛋
- 南瓜根
- 黄背草根
- 黄花补血草
- 无风自动草
- 栎叶槲蕨
- 索骨丹
- 老牛揣
- 红果参
- 粉团花
- 将军树
- 衡州乌药
- 杨梅根
- 栀子花根
- 一枝蒿
- 佛肚花
- 咸酸蔃
- 四川苦丁茶
- 假蓝靛
- 石风丹
- 直杆蓝桉叶
- 藤槐
- 翼核果
- 糯稻根
- 圆叶母草
- 拔毒散
- 藜茎
- 硬皮马勃
- 金腰燕
- 姬蕨
- 金剪刀草
- 榔榆茎叶
- 榔榆叶
- 海鳗卵
- 玉蜀黍根
- 栀子花
- 水龙胆草根
- 浙皖粗筒苣苔
- 栗子
- 桑枝
- 小扁草
- 柳叶亚菊蒿
- 三叶青
- 莲生桂子草根
- 卤碱
- 漏斗瓶蕨
- 刺南蛇藤
- 家独行菜
- 飞蛾树
- 椴叶独活
- 栾华
- 单花芥
- 仙掌子
- 细叶鼠曲草
- 紫苏子
- 柳白皮
- 菜头肾
- 苍山橐吾
- 野鸦椿根
- 三叶排草
- 麻腐
- 虱婆草
- 过江龙子
- 柿花
- 柏子仁
- 野酒花
- 红白二丸果
- (鱼彭)鱼鳃
- 曲枝天冬
- 蓼实
- 黄藤叶
- 大飞扬草
- 石香葇
- 虎肾
- 莿(木冬)
- 宁波溲疏
- 大红袍
- 地骷髅
- 木荷
- 大散血
- 猬脑
- 叉枝鸦葱
- 离根香
- 山樱桃
- 胡颓子
- 山莨菪
- 桦木皮
- 苦天茄
- 升麻
- 灰贯众
- 苦刺
- 葫芦巴
- 桦叶荚蒾
- 石楠
- 大叶千里光
- 蛇含石
- 桂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