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山虫
《中华本草》:滚山虫
拼音注音
Gǔn Shān Chónɡ
别名
滚山珠、地罗汉
英文名
Millepede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球马陆科动物日本球马陆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omeris nipponica Kishida采收和储藏:秋季捕捉,生用、晒干或焙干。
原形态
日本球马陆,虫体短而宽,中小型扁长圆柱形,长20-30mm,宽10-15mm。背凸,腹扁平。身体由多数相似的体节组成。各骨板富于钙质,故较坚硬,仅节与节间柔软可以活动。各体节前后重叠,适于卷曲。腹部由9枚背板组成。胸部腹面2-4节,每节有足1对,第5节以后每节有足2对。头部具触角1对。体表背面棕黄色或漆黑色,腹面灰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山区林中落叶下、石块下或朽木中等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
性味
味辛;咸;性温
归经
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散瘀止痛。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5-3g。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疮肿,风湿跌打: 鲜滚山虫三至五个。捣烂判敷患处,每日换药一至二次。②治骨折;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取滚山虫三至五个之干粉与糯米粉调合,油炸熟后内服。③治子宫脱垂,脱肛:滚山虫干粉适量。调香油涂患处。(选方出《文山中草药》)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滚山虫
拼音注音
Gǔn Shān Chónɡ
别名
滚山珠、地罗汉(《云南中草药》)。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的全虫。秋季捕捉,生用或焙干研粉。
原形态
体呈扁长圆柱形,长2~3厘米,宽1~1.5厘米。体壁硬。体表背面棕黄或漆黑色,油亮。腹面灰褐色。头部有复眼和触角各一对,大颚一对。胸部背板共十二节,第一节为颈板,中间十节较窄,末节较大;胸部腹面2~4节,各有足一对,第五节以后每节有足二对。爬行缓慢,稍遇外物,即卷曲成球形,以隐蔽头、足。
生境分布
多栖于山坡潮湿的枯枝腐叶下及山沟石下。分布云南。
性味
《云南中草药》:"味辛咸,性温。"
功能主治
①《文山中草药》:"舒筋活血,消肿散瘀。"
②《云南中草药》:"接骨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干粉,0.5~1钱;或鲜品3~5个。外用:干粉调涂或鲜品捣敷。
复方
①治疮肿,风湿跌打:鲜滚山虫三至五个。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一至二次。
②治骨折: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取滚山虫三至五个之干粉与糯米粉调合,油炸热后内服。
③治子宫脱垂,脱肛:滚山虫干粉适量。调香油涂患处。(选方出《文山中草药》)
摘录
《*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滚山虫
拼音注音
Gǔn Shān Chónɡ
别名
滚山珠、地罗汉
来源
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Glomeris nipponica Kishida的干燥全虫。全年可捕捉,焙干或晒干。
性味
咸,温。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接骨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脱臼。
用法用量
0.5~1钱,研粉,复位固定后,将药粉放在糯米饭内或用酒送服,每3日服1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叶千斤拔根
- 大叶花椒
- 广东升麻
- 枸橘核
- 青果
- 大叶蛇总管
- 广东万年青
- 大三叶升麻
- 桂皮紫萁
- 大叶井口边草
- 狗仔花
- 广布柳叶菜
- 多蕊蛇菰
- 竹柏根
- 大发散
- 拐棍竹
- 多齿蹄盖蕨
- 广藿香
- 拐枣七
- 干苔
- 大刺儿菜
- 大叶南苏
- 大叶马尾连
- 芸香
- 大千生
- 狗头芙蓉
- 大夜关门根
- 大叶贯众
- 大叶骨牌草
- 广东金钱草
- 大叶桉果
- 干地黄
- 橄榄
- 枸橘
- 桂花岩陀
- 大四块瓦
- 麻鱼骨
- 黑蒴
- 干檀香根
- 黄茶根
- 大叶金花草
- 广东土南星
- 干饧糟
- 大叶鸡菊花
- 大叶楠根
- 狗胆
- 构皮麻
- 大乌泡根
- 大白顶草
- 大叶钩藤根
- 多裂委陵菜
- 牿岭勾儿茶
- 柳白皮
- 牯岭凤仙花
- 桄榔面
- 广西九里香
- 狗响铃
- 大叶狼豆柴
- 大冷水麻
- 大叶仙茅
- 大叶桉叶
- 大叶酸藤
- 桂木干
- 广枝仁
- 大叶樟
- 大叶藻
- 大叶钩藤
- 大叶树萝卜
- 大叶白花灯笼
- 大一面镙
- 大唇马先蒿
- 枸橘刺
- 桂皮
- 广东耳草
- 枸杞子
- 挂金灯
- 大叶刺篱木叶
- 小接骨丹
- 大丁草
- 大地棕根
- 大叶山桂
- 大叶熊巴掌
- 大叶金锦香
- 岩泽兰
- 桂枝
- 紫八宝
- 灌木蒲桃
- 大叶桉
- 大二郎箭
- 多裂独活
- 大叶藤
- 大叶钓樟
- 园金柑
- 竻苋菜
- 广西莪术
- 大一面锣
- 大叶地耳根
- 大叶胡枝子
- 续随子茎中白汁
- 牛筋刺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