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狼把草
《中华本草》:大狼把草
拼音注音
Dà Lánɡ Bǎ Cǎo
别名
狼把草、接力草、针线包、一包针、外国脱力草、针线包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狼把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dens frondosa L.采收和储藏:6-9月采收,洗净,切断,晒干。
原形态
大狼把草 一年生草本,高达120cm,茎直立,分枝,常带紫色,被疏毛或无毛。叶对生;具柄;一回羽门面复叶,小叶3-5枚,披针形,长3-10cm,宽1-3cm,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通常背面被稀疏短柔毛,至少顶生者具明显的柄。头状花主邓单生,连同总苞苞片直径12-15mm,高约12mm;总苞钟状或半球形,外层苞片5-10枚,通常8枚,披针形或匙状倒披针形,叶状,边缘具缘毛,内层苞片长圆形,具淡黄色边缘,舌状花不发育,极不明显,筒状花丙性,花冠冠檐5裂。瘦果扁平,狭楔形,长5-10mm,先端芒剌2枚,有侧束毛。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田湿润处。上海近郊有野生。原产北症状。
形状
性状鉴别 茎暗紫色。叶对生,完整叶民开后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披针形,叶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枝端;总苞钟状或半球形;苞片叶状,边缘具缘毛;花冠先端5裂。味苦。[br]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皮层由数列类圆形细胞疏松排列;维管束鞘纤维壁微木化;木质部导管较大,单个或2个并列成径向排列。髓部宽广,髓细胞中多见演粉粒,同时赤可见分泌细胞。
化学成分
大狼把草中含十二碳-3,5,7.9-四炔11-烯-1.2.13-三醇-1-葡萄糖甙(trideca-3,5,7,9-te-trayn-11-en-1,2,13-trlol-1-glucoside)。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补虚清热。主体虚乏力;盗汗;咯血;小儿疳积;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红水芋
- 地笋
- 红杉皮
- 虎尾草
- 三丫苦叶
- 寒莓叶
- 过塘蛇
- 水蓼
- 败酱
- 石羊菜
- 羚羊角
- 罗汉果根
- 腊梅
- 牛奶浆根
- 戟叶石韦
- 玉兰花
- 石楠
- 沙地柏
- 西瓜根叶
- 黑葡萄液汁
- 红瑞木
- 狗尾草子
- 青箭杆草
- 双花堇菜
- 蓝茶
- 白花映山红
- 鳞始蕨
- 木香花
- 水芹
- 芡实
- 谷皮树
- 岗梅根
- 小叶柳
- 金樱子
- 牛筋果
- 缩砂蜜
- 簝叶竹根
- 玉簪
- 肺心草
- 沙枣胶
- 血叶兰
- 荃皮
- 鸡脑
- 野核桃油
- 萆薢
- 小麦
- 拐枣七
- 半边旗
- 红花鹅掌柴
- 轮叶铃子香
- 华南舌蕨
- 东紫堇
- 花脸细辛
- 朱砂草
- 紫萁贯众
- 百草霜
- 红吹风
- 台蘑
- 全缘凤尾蕨
- 合树菌
- 黑蒿
- 土良姜
- 甲香
- 红景天
- 山白果
- 羊肺
- 蠵龟血
- 针刺铁仔
- 刺菠
- 四叶七
- 多花筋骨草
- 老牛揣
- 大驳骨丹
- 水流豆
- 宽卵叶山蚂蝗
- 莎草
- 奇林翠雀
- 树三角枫
- 杜鹃兰
- 绵枣儿
- 天韭
- 多头风轮菜
- 土八角
- 西伯利亚蓼
- 血散薯
- 显脉香茶菜
- 綟木
- 落地生根
- 泡桐树皮
- 青海鸢尾子
- 浙皖粗筒苣苔
- 鸡骨柴
- 三棱
- 湖北麦冬
- 鳖卵
- 雅红隆
- 水棘针
- 西南金刚藤
- 水茴香
- 虎尾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