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老梅叶
《中华本草》:金老梅叶
拼音注音
Jīn Lǎo Méi Yè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金露梅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tentilla fruticosa L.[Dasiphora fruticosa(L.)Rydb.]采收和储藏:夏季采叶,晒干。
原形态
金露海 灌木,高0.5-2m。多分枝,树皮纵向剥落。小枝红褐色,幼时被长柔毛。现状复叶,小叶2对,稀3小叶,上面一对小叶基部下延,与叶轴汇合;叶柄被绢毛或疏柔毛;托叶薄膜质。宽大,外被长柔毛或脱落;小叶片长圆形、倒卵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0.7-2cm,宽0.4-1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楔形,全缘,边缘平坦,两面疏被柔毛或绢毛或脱落近无毛。花两性;单花或数朵生于枝顶,花梗密被长柔毛或绢毛;花直径2.2-3cm;萼片5,卵圆形,先端急尖至短渐尖,副萼片及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浙尖至急关,与萼片近等长,外面疏被绢毛;花瓣5,宽倒卵形,先端圆钝,比萼片长,黄色;花柱近基生,顶部缢缩,柱头扩大。瘦果近卵形,长1.5mm,外被长柔毛,褐棕色。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4000m的山坡草地、砾石坡、灌丛及林缘。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叶多皱缩,展平后长圆形,稀为长圆状倒卵形或披针形,长1-2.5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有丝状毛,有的侧脉有绢毛;托叶膜质,卵状或卵状披我形。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外消旋-儿茶酚(catechol),左旋-表儿茶酚(epicatechol),左旋-表没分子酰儿茶酚(epigallocatechol),咖啡酸(caffe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芥子酸(sinap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等,还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in)。[br]金露梅还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菠菜甾醇,7,3,4-三甲基槲皮素(7,3,,4-trimethylquercetin),槲皮素-3-β-D-吡喃半乳糖基-6-没食子酸酯(quercetin-3-β-D-galactopyranosyl-6-gallate).
性味
味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清泄暑热;健胃消食;调经。主暑热眩晕;两目不清;胃气不和;食滞纳呆;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长期代茶饮。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扶桑花
- 蝶兰
- 肉豆蔻
- 凤冠草
- 土马鬃
- 大麻漆
- 定心散
- 狗屎花根
- 弹裂碎米荠
- 大金刀
- 大马蓼
- 对叶油麻根
- 带叶报春花
- 打碗花
- 对叶四块瓦
- 掉毛草
- 大昏头鸡
- 鹅不食草
- 佛甲草
- 铁篱巴果
- 甘草头
- 高原蚤缀
- 金盏菊花
- 光头前胡
- 大风子油
- 大麻疙瘩
- 峨嵋耳蕨
- 鹿筋
- 黄花木
- 黄皮
- 黄草乌
- 大鹅儿肠
- 大黄树
- 黄稔根
- 大黄
- 黄羊肉
- 打箭菊
- 黄藨叶
- 大虎耳草
- 黄花地丁
- 黄花忍冬
- 黄菀
- 大过山龙
- 大铜钱菜
- 对马耳蕨根
- 定经草
- 对马耳蕨
- 黄皮血藤
- 黄芽白菜
- 黄药子
- 大萼鹿角藤
- 大风艾
- 黄花独蒜
- 黄花香薷
- 黄秦艽
- 黄芩子
- 刺糖
- 大驳骨
- 黄精叶钩吻
- 大火草根
- 黄茶根
- 大透骨消
- 抚松乌头
- 丁茄
- 大飞扬草
- 广东土南星
- 匐地风毛菊
- 扶桑根
- 乔木五加
- 单刀根
- 金龙胆草
- 干饧糟
- 黄葛树
- 大酸浆草
- 大黄花
- 金钗凤尾蕨
- 大巢菜
- 狭叶香茶菜
- 黄草花
- 猫骨
- 丁香根
- 大麦奴
- 昆明堵喇
- 黄花夹竹桃
- 大苦溜溜
- 太白参
- 构皮麻
- 太白丽参
- 锦地罗
- 大膜盖蕨
- 桂木
- 天蓝苜蓿
- 构菌
- 大独脚金
- 太白花
- 狗哇花
- 锦灯笼
- 东北红豆杉
- 全缘榕
- 金老梅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