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肉
《中华本草》:黄羊肉
拼音注音
Huánɡ Yánɡ Ròu
英文名
Mongolian gazelle
出处
出自《饮膳正要》。1.《饮膳正要》:黄羊,种类数等,成群至于干数。白黄羊生于野草内;黑尾黄羊生于沙漠中,能走善卧,行走不成群,其脑不可食。髓骨可食,能补益人,煮汤无味。2.《纲目》:黄羊,出关西及桂林诸处。有四种,状与羊同,但低小细肋,腹下带黄色,角似羊,喜卧沙地,生沙漠,能走善卧。独居而尾黑者,名黑尾黄羊;生野草内,成群至数十者,名曰黄羊;生临洮诸处,甚大而尾似獐鹿者,名洮羊,其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羊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
原形态
黄羊,中等大小偶蹄动物。成兽体长超过1.1m,体重可达30kg左右。鼻面较宽, 耳较短,颈细长,颊无面纹。雄羊角一对,角短较直。除角尖外,均有明显的环棱,角尖向内弯。角因个体差异而有变化。雌羊无角,但相当于角的部位有明显突起。四肢较细,后肢略长于前肥。臀部有白斑。尾短,长仅8-10cm。其冬毛厚而色浅,全身为浅红棕色,杂有白色长毛伸出;腹毛白色,臀部白斑极为显着。夏毛浅棕黄色,吻鼻部略带棕色,尾亦棕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草原丘陵和半荒地带。具集群性,奔跑甚速。以禾本科植物及豆科牧草为主食。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肺;肾经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主脾胃虚寒;虚劳赢瘦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
《饮膳正要》:补中益气,治劳伤,虚寒。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黄羊肉
拼音注音
Huánɡ Yánɡ Ròu
出处
《饮膳正要》
来源
为牛科动物黄羊的肉。
原形态
黄羊(《饮膳正要》),又名:羳羊(《尔雅》),茧耳羊(《纲目》),蒙古瞪羚、蒙古原羚。
体形纤瘦,大小中等。体长1.1~1.3米,尾长8~10厘米;体重30公斤左右。四肢细,蹄窄。有眶下腺和腕腺,鼠蹊腺发达。雄兽有角,角短而直,先平行,然后略向后弯并逐渐分开,角上有等距的椭圆形环脊,角尖端平滑,无纹节。夏毛浅棕黄色,四肢内侧白色。尾棕色,比背部深。冬毛较淡,略带浅红棕色,且有白色长毛伸出。臀部具显着白斑。腰部毛色呈灰白,略带粉红色调。
生境分布
栖于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好群栖,常敷十成群,有随季节而迁移的现象。奔跑迅速。分布内蒙古、甘肃、吉林、河北等地。
性味
《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饮膳正要》:"补中益气,治劳伤,虚寒。"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打箭菊
- 黄藨叶
- 大虎耳草
- 黄花地丁
- 黄花忍冬
- 黄菀
- 大过山龙
- 大铜钱菜
- 对马耳蕨根
- 定经草
- 对马耳蕨
- 黄皮血藤
- 黄芽白菜
- 黄药子
- 大萼鹿角藤
- 大风艾
- 黄花独蒜
- 黄花香薷
- 黄秦艽
- 黄芩子
- 刺糖
- 大驳骨
- 黄精叶钩吻
- 大火草根
- 黄茶根
- 大透骨消
- 抚松乌头
- 丁茄
- 大飞扬草
- 广东土南星
- 匐地风毛菊
- 扶桑根
- 乔木五加
- 单刀根
- 金龙胆草
- 干饧糟
- 黄葛树
- 大酸浆草
- 大黄花
- 金钗凤尾蕨
- 大巢菜
- 狭叶香茶菜
- 黄草花
- 猫骨
- 丁香根
- 大麦奴
- 昆明堵喇
- 黄花夹竹桃
- 大苦溜溜
- 太白参
- 构皮麻
- 太白丽参
- 锦地罗
- 大膜盖蕨
- 桂木
- 天蓝苜蓿
- 构菌
- 大独脚金
- 太白花
- 狗哇花
- 锦灯笼
- 东北红豆杉
- 全缘榕
- 金老梅枝
- 大散血
- 干檀香
- 桂枝
- 小年药
- 天萝水
- 刺齿凤尾蕨
- 野芭蕉
- 短枝六道木
- 千斤拔
- 钉耙七
- 锈毛白枪杆
- 白马骨根
- 稗根苗
- 虾蟆脑
- 小一支箭
- 灰贯众
- 东风螺
- 大对经草
- 单肾草
- 凤仙透骨草
- 匐地龙
- 大头菜子
- 大白顶草
- 太白韭
- 全缘凤尾蕨
- 千脚虫
- 可爱复叶耳蕨
- 宽卵叶山蚂蝗
- 冻绿叶
- 天王七果实
- 大红花点地梅
- 大花卫矛果
- 千里光
- 大木通
- 大花威灵仙
- 金色狗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