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齿凤尾蕨
《中华本草》:刺齿凤尾蕨
拼音注音
Cì Chǐ Fènɡ Wěi Jué
别名
半边双、半边旗
英文名
all-grass of Disparate Brake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刺齿凤尾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dispar Kunz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陆生多年生蕨类植物,植株高30-80cm。根茎短而横生,密生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草质,密生,二型;营养叶柄栗色至栗褐色,长8-12cm,3-4棱,光滑,仅在基部有棕色线形鳞片,叶轴及羽轴两侧隆起的狭边上有短轴;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0cm,宽6-15cm,先端尾状,二回单数深羽裂或二回半边深羽裂;侧生羽片4-6对,柄极短,羽片三角状披针形或三角形,基部偏斜,先端尾状,羽裂几达羽轴,第1对最大,长5-8cm,宽2-3cm;裂片4-9枚,长圆形或狭长圆形,仅营养叶顶部有刺尖锯齿;侧脉分叉,小脉伸于锯齿内。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而较长,叶片狭卵形;侧生羽片5-7对,裂片先端渐尖。孢子囊群线形,生于羽片边缘的小脉上,仅顶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灰绿色,全缘。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950m的阔叶林中或疏林下。资源分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
含异蕨甙(isopteroside)C,对映-11α-羟基-15-氧代-贝壳杉-16-烯-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S-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R-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R-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16S-laurane-19,6β-olide),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贝壳杉-16-烯-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kaur-16-en-19-,6β-olide),还含刺齿凤尾蕨糖甙[glycoside(pteris dispar)]A、B、C。
性味
苦;涩;凉
归经
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瘀凉血。主痢疾;泄泻;痄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苦、涩,性凉。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祛淤活血的功能。用于肠炎、痢疾、腮腺炎、风湿、疮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等症。广西民间用根止血。据云,效果近似云南白药。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芸香草
- 刺楸
- 茵芋
- 羊耳朵叶
- 羊脑
- 羊皮
- 羊蹄暗消
- 催产草
- 蘡薁
- 羊肌藤
- 羊角桃
- 刺果甘草
- 刺果苏木
- 芋头
- 刺人参
- 羊山刺
- 催吐白薇
- 羊蹄
- 刺楸树皮
- 茵陈蒿
- 刺瓜米草
- 匙叶黄杨
- 刺栗子
- 羊屎木
- 刺天茄叶
- 刺天茄
- 羽裂盾蕨
- 羊耳蒜
- 羊胆
- 刺郎果
- 芸薹
- 刺苞南蛇藤叶
- 莸叶醉鱼草
- 催乳藤
- 胭脂木
- 垂珠花
- 刺槐花
- 刺沙蓬
- 药绿柴
- 药王茶
- 羽叶三七
- 羊脂
- 药茴香
- 羽裂星蕨
- 刺苋菜
- 芋头花
- 薏苡叶
- 羊红膻
- 刺萼悬钩子
- 刺榆叶
- 羊角棉
- 刺山茶根皮
- 刺柄莲座蕨
- 翼核果
- 羊黄
- 羊角藤叶
- 叉分蓼
- 刺楸茎
- 鸡子黄
- 垂丝海棠
- 刺黄柏
- 刺芋
- 蘡薁根
- 胭脂花
- 芫花根
- 羊角纽花
- 刺莓果
- 刺盖草
- 刺菠
- 芫荽茎
- 羊胎
- 盾叶唐松草
- 冲天果
- 刺蜜
- 药芹菜根
- 羽叶丁香
- 刺叶苏铁
- 刺菱
- 刺芫荽
- 羊肚
- 羊舌树
- 羽萼
- 刺柏
- 刺玫花
- 羊踯躅根
- 莺
- 胭木
- 芫花
- 艳山姜
- 羊毛绒球蟹
- 刺竹茹
- 芋叶
- 刺石榴
- 羊髓
- 刺榆皮
- 羊屎果树皮
- 刺葡萄
- 刺竹笋
- 羊蹄甲
- 羊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