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齿凤尾蕨
《中华本草》:刺齿凤尾蕨
拼音注音
Cì Chǐ Fènɡ Wěi Jué
别名
半边双、半边旗
英文名
all-grass of Disparate Brake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刺齿凤尾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dispar Kunz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陆生多年生蕨类植物,植株高30-80cm。根茎短而横生,密生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草质,密生,二型;营养叶柄栗色至栗褐色,长8-12cm,3-4棱,光滑,仅在基部有棕色线形鳞片,叶轴及羽轴两侧隆起的狭边上有短轴;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0cm,宽6-15cm,先端尾状,二回单数深羽裂或二回半边深羽裂;侧生羽片4-6对,柄极短,羽片三角状披针形或三角形,基部偏斜,先端尾状,羽裂几达羽轴,第1对最大,长5-8cm,宽2-3cm;裂片4-9枚,长圆形或狭长圆形,仅营养叶顶部有刺尖锯齿;侧脉分叉,小脉伸于锯齿内。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而较长,叶片狭卵形;侧生羽片5-7对,裂片先端渐尖。孢子囊群线形,生于羽片边缘的小脉上,仅顶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灰绿色,全缘。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950m的阔叶林中或疏林下。资源分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
含异蕨甙(isopteroside)C,对映-11α-羟基-15-氧代-贝壳杉-16-烯-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S-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R-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R-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16S-laurane-19,6β-olide),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贝壳杉-16-烯-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kaur-16-en-19-,6β-olide),还含刺齿凤尾蕨糖甙[glycoside(pteris dispar)]A、B、C。
性味
苦;涩;凉
归经
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瘀凉血。主痢疾;泄泻;痄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苦、涩,性凉。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祛淤活血的功能。用于肠炎、痢疾、腮腺炎、风湿、疮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等症。广西民间用根止血。据云,效果近似云南白药。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刺郎果
- 乌鱼蛋
- 草牡丹
- 常春藤子
- 葱须
- 秤砣梨根
- 刺三甲
- 刺梨子
- 人参须
- 藏紫菀
- 穿地龙
- 臭菘叶
- 垂丝卫矛
- 乌饭树
- 川山橙根
- 川桐皮
- 藏绵芪
- 刺果卫矛
- 刺苞南蛇藤果
- 乌苏里瓦韦
- 五加果
- 五眼果树皮
- 催吐萝芙木
- 刺黄柏茎叶
- 五指毛桃
- 藏鮡肉
- 楮实
- 刺瓜米草
- 五指山参叶
- 五月茶
- 朝天罐
- 蚕豆壳
- 茶叶
- 慈姑
- 蚕沙
- 穿肠草
- 吹云草
- 垂花胡枝子
- 菜板
- 藏荆芥
- 藏鮡胆
- 刺楸树皮
- 五加叶
- 翠鸟
- 刺竹笋
- 柽乳
- 娃娃拳
- 蟾头
- 樗叶花椒
- 刺叶苏铁
- 臭辣树
- 刺龙牙
- 五星蒿
- 五桠果
- 慈姑花
- 苍术
- 刺苞南蛇藤
- 茶树根
- 蚕砂
- 草玉梅
- 草胡椒
- 川桂皮
- 插田泡
- 侧子
- 糙苏
- 刺萼悬钩子
- 匙叶伽蓝菜
- 乌饭子
- 五齿剑
- 檫树
- 潺槁树
- 穿鞘花
- 刺山茶果
- 翅果唐松草
- 蟾蜍胆
- 茶膏
- 草木王
- 草问荆
- 虫莲
- 翅茎香青
- 刺槐
- 刺蓼
- 蚕豆荚壳
- 娃娃鱼
- 催吐白薇
- 刺莓果
- 藏鮡骨
- 曾青
- 豺皮樟
- 刺盖草
- 垂柳
- 乌鸦肉
- 藏茄
- 橙叶
- 豺皮樟根
- 乌桕
- 刺藜
- 川滇大黄土
- 五味草
- 楮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