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鮡骨
《中华本草》:藏鮡骨
拼音注音
Cánɡ Zhào Gǔ
英文名
Drymoglossum bone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鮡科动物藏鮡的骨骼。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ptosternon maculatus (Rogan).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去肉取骨,晒干。
原形态
藏鮡,体延长。体裸露无鳞。侧线不明显,头平扁,眼小,侧上位。吻圆。须4对:鼻须1对且基部呈“V”型;上颌须1对,基部扩大呈“T”型,下颌须2对。口大呈弓形,下位。背鳍I,6棘刺弱。脂鳍低,位于背鳍后方,其长稍超过头;臀鳍I-II,5-6。胸鳍1-11,肉质。腹鳍1-5,圆形,不分支。尾鳍截形。背部和体侧黄绿色或灰绿色,腹部黄白色。体侧有不显着的块状斑。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急流水中的石下和石隙间。以环节动物和幼虫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雅鲁藏布江及其邻近的水域。
性味
甘、咸;平
归经
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
健脾开胃;利水消肿。主消化不良;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研粉,或烧成炭研末,适量,每日2次;或鲜品适量,熬汤,每日2次。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治水肿。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水线草
- 萹蓄
- 华泽兰
- 瓜子藤
- 柠檬皮
- 刺天茄
- 箭叶蓼
- 山紫菀
- 薄雪火绒草
- 苋实
- 大鳞毛蕨
- 江珧柱
- 马比木
- 桃奴
- 石灰华
- 三颗针
- 墓头回
- 过山龙
- 滴水珠
- 黄荆子
- 大芒萁
- 鸡眼草
- 大浮萍
- 八月炸
- 风毛菊
- 岗梅
- 青粱米
- 鱼脑石
- 粗棕竹根
- 核桃叶
- 栾华
- 猪屎豆
- 千里马
- 小九节铃
- 茯苓皮
- 长春花
- 急性子
- 蛇王藤
- 锯锯藤
- 黑豆衣
- 獾油
- 夹竹桃
- 海柳
- 九龙藤
- 杜仲藤
- 马骝卵
- 红娘子
- 山荆子
- 草龙
- 草龙根
- 草本威灵仙
- 茺蔚子
- 草贝母
- 草独活
- 藏菌陈
- 草苁蓉
- 豉汁
- 草灵芝
- 草石蚕
- 草蚂蚱莲
- 藏茴香
- 草蜘蛛
- 莼菜
- 葱白
- 草威灵
- 草本三角枫
- 蝉翼藤
- 豉虫
- 草金杉
- 蚕茧草
- 茶花
- 草果
- 草香附
- 莼
- 草菇
- 草豆蔻
- 菜头肾
- 葱汁
- 蚕茧
- 蛏
- 蛏肉
- 草灵仙
- 草灵脂
- 豺皮
- 猴樟
- 刺柏
- 云南仙人掌
- 斯里兰卡肉桂
- 网脉山龙眼
- 黄背草根
- 腊雪
- 大乌爪金龙
- 腽肭脐
- 山苏子根
- 山野豌豆
- 野桂花
- 楤木白皮
- 山茶根
- 树舌
- 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