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蛇皮
《中华本草》:乌蛇皮
拼音注音
Wū Shé Pí
别名
乌梢蛇
英文名
Black-snake skin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ocysd humnades(Cantor)采收和储藏:宰杀乌梢蛇时,剥取蛇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乌梢蛇,形体较粗大,头颈区分不明显,全长可达2m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2条黑线纵贯全身,老年个体后段色深,黑线不明显,背脊黄褐纵线较为醒目,幼蛇背面灰绿色,其上有4条黑线纵贯全身。颊鳞1,偶有1小鳞,位于其下,眶前鳞2,眶后鳞2(3);颞鳞2(1)+2,上唇鳞3-2-3式。背鳞16-16(14)-14,中央2-4(6)行起棱。正脊两行棱极强,腹鳞192-205;肛鳞2分,尾下鳞95-137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区或田野、林下等地。行动敏捷,以鱼、蛙、蜥蜴等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支翳;解毒消肿。主目翳;唇疮;喉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烧灰存性,调敷。
各家论述
《纲目》:治风毒气,眼生翳,唇紧、唇疮。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乌蛇皮
拼音注音
Wū Shé Pí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乌蛇"条。
功能主治
《纲目》:"治风毒气,眼生臀,唇紧、唇疮。"
复方
治小儿唇紧,脾热唇疮,乌蛇皮烧灰,酥和敷之。(《圣惠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红药子
- 胡芦巴
- 紫背天葵草根
- 普陀南星
- 黄金菊根
- 紫竹根
- 铁树
- 甘蓝
- 豌豆
- 枇杷芋
- 刺蓼
- 龟肉
- 苦参
- 大叶子
- 甘蔗
- 麝肉
- 葫芦七
- 鲦鱼
- 岩豆
- 紫椴
- 鹅腿骨
- 斑蝥
- 兜兰
- 鱼藤
- 筀笋
- 蟛蜞
- 狗血
- 虎睛
- 狗心
- 猫肝
- 鸭涎
- 肉桂
- 石鳖
- 沙枣
- 庵闾子
- 牛至
- 虾蟆皮
- 麻楝
- 婆婆纳
- 蚬壳
- 飞蛾七
- 麻鱼骨
- 鳖血
- 旱芹
- 驱风通
- 紫地榆
- 麋角
- 毛茄
- 牛齿
- 钩吻
- 鲇鱼
- 鹰骨
- 蚤休
- 藁本
- 绿萼梅
- 雁脂
- 椿皮
- 鸱鸺
- 鸭肪
- 刺榆皮
- 地骨皮
- 牛髓
- 猴枣
- 青稞
- 鲩鱼
- 篑草
- 犀角
- 蜂蜡
- 野木鱼
- 水榆
- 海燕
- 牛肝
- 獾骨
- 苹婆
- 狗宝
- 鳝鱼
- 檰芽
- 卷耳
- 赤车
- 托盘
- 鼹鼠
- 棘针
- 荠宁
- 信石
- 碗蕨
- 蘽根
- 韭根
- 杄木
- 翁波
- 蝶兰
- 鸱头
- 豆蔻
- 破布叶
- 雀麦
- 土附子
- 漆大姑
- 蛇莓
- 鸭卵
- 鬼臼
- 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