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蛇皮
《中华本草》:乌蛇皮
拼音注音
Wū Shé Pí
别名
乌梢蛇
英文名
Black-snake skin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ocysd humnades(Cantor)采收和储藏:宰杀乌梢蛇时,剥取蛇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乌梢蛇,形体较粗大,头颈区分不明显,全长可达2m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2条黑线纵贯全身,老年个体后段色深,黑线不明显,背脊黄褐纵线较为醒目,幼蛇背面灰绿色,其上有4条黑线纵贯全身。颊鳞1,偶有1小鳞,位于其下,眶前鳞2,眶后鳞2(3);颞鳞2(1)+2,上唇鳞3-2-3式。背鳞16-16(14)-14,中央2-4(6)行起棱。正脊两行棱极强,腹鳞192-205;肛鳞2分,尾下鳞95-137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区或田野、林下等地。行动敏捷,以鱼、蛙、蜥蜴等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支翳;解毒消肿。主目翳;唇疮;喉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烧灰存性,调敷。
各家论述
《纲目》:治风毒气,眼生翳,唇紧、唇疮。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乌蛇皮
拼音注音
Wū Shé Pí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乌蛇"条。
功能主治
《纲目》:"治风毒气,眼生臀,唇紧、唇疮。"
复方
治小儿唇紧,脾热唇疮,乌蛇皮烧灰,酥和敷之。(《圣惠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乌口树
- 五爪风
- 牡荆油
- 牡蒿
- 乌金草
- 乌鸦胆
- 豆瓣香
- 大绿藤
- 工布乌头
- 野靛青
- 干冬菜
- 垂盆草
- 老鸦花藤
- 万年青
- 乌骚风
- 尾叶山柑
- 乌鸦
- 尾叶越橘
- 车前子
- 盘石龟
- 乌药花
- 薄柱草
- 五倍子内虫
- 万年蒿
- 蜜柑草
- 毛叶轮环藤
- 乌鸦头
- 乌泡刺
- 蜈蚣
- 桑根
- 鲎壳
- 天葵子
- 五代同堂
- 缬草
- 莨菪
- 铁扇子
- 水狼萁
- 扇子七
- 乌榄根
- 柳叶亚菊蒿
- 水翁叶
- 粉瘤菌
- 大叶黄杨根
- 小黑药
- 小地柏
- 乌鸦翅羽
- 大飞扬
- 石蚕
- 五谷虫
- 花蚁虫
- 秤杆升麻
- 熊油
- 万年柏
- 老虎耳根
- 人中黄
- 黑面叶
- 塔黄
- 威灵菊
- 石榕
- 黄毛耳草
- 地膏药
- 阳桃根
- 银叶柳
- 狭叶垂头菊
- 黄栎
- 益智仁
- 水田七叶
- 鸭涎
- 兴安白头翁
- 五气朝阳草
- 五脉绿绒蒿花
- 大避债蛾
- 昂天莲
- 五色草
- 银毛委陵菜
- 大叶马尾连
- 细叶泥炭藓
- 积雪草
- 锡叶藤
- 随手香
- 白榄根
- 菊花叶
- 假芫茜
- 竹兰草
- 蔛草
- 雀榕根
- 蜈蚣草
- 路旁菊
- 披散糖荠
- 地红子根
- 血参
- 华风车子
- 女儿红叶
- 黄背草果
- 石羊菜
- 糖橘红
- 新香草
- 熊掌
- 小儿腹痛草
- 黑面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