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螺
《中华本草》:角螺
拼音注音
Jiǎo Luó
别名
响螺、号螺、海螺
英文名
Trumpet shell whelk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盔螺科动物管角螺和天狗角螺等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emifusus tuba(Gmelin)[Semifusus tuba Gmelin]2.Hemifusus ternatanus(Gmelin)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捕得后取肉,鲜用。
原形态
1.管角螺,贝壳呈号角状,质坚厚,一般壳高163-180mm,宽90-107mm,螺层约9层,螺旋部短锥形,其高度不及壳高的1/3。体螺层中部膨大,前端狭长。自螺旋部第3层开始至体螺层止,每层的肩部膨大,前端狭长。自螺旋部第3层开始至体螺层止,每层的肩部有1裂随着螺层旋转的结节突起和细密的肋纹,突起和肋纹愈向前方则愈强大,至体螺层形成三角棘突。壳表被黄褐色壳皮,上有黄褐色或淡棕色茸毛,细密,成纵行排列,死后茸毛易脱落。壳口长大,后部较宽,前沟很长。内面肉色,有光泽。钊唇较厚,于肩角部外扩成棘,边缘完整;内唇薄,贴附于体螺层上,无脐。厣有质,较厚,梨形,前端尖,棕色,核位于前端外侧,生长线粗糙呈皱褶状。2.天狗角螺,贝壳长纺锤形,质坚厚,一般高220-305mm,宽 95-110mm,螺约9层缝合线明显,自上而下逐渐增宽。螺旋部短,约为壳高的1/3。每一螺层中部扩张,略呈圆形隆起,肩部有较弱的结节。体螺层中部膨大,前端比管角螺更为狭长。壳面具有粗细相间的螺肋,并被有带细茸毛的黄褐色壳皮,茸毛脱落后露出淡肉色的壳面。壳口比前种更狭长,壳内面为淡肉红色,外唇稍厚,边缘完整;内唇薄,贴附于体螺层上,无脐。前沟形成细长的水管沟。厣角质,梨形,棕黑色。较粗糙,有皱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10-50m深的泥沙质海底。2.生活于近海10-70m深的泥沙质海底。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2.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化学成分
厣主由胶原蛋白组成。
性味
吵甘;性平
功能主治
滋阴补气。主腰痛;耳聋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燥湿、收敛、解毒的功能。主治白带、头疮、下肢溃疡、中耳炎等。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欧活血丹
- 荆三棱
- 蒲桃壳
- 蒲桃根皮
- 角螺厣
- 蓬莪术
- 蟛蜞
- 牛耳枫根
- 披针叶兔耳风
- 皮袋香根
- 润肺草
- 三出叶委陵菜
- 三分丹
- 黄缅桂
- 黄羊油
- 三台红花
- 黄羊角
- 三叶委陵菜根
- 黄花虱麻头
- 黄茶根
- 苣荬菜花
- 渐尖叶独活
- 平贝母
- 瓶尔小草
- 枇杷花
- 枇杷木白皮
- 金毛木通
- 荠菜花
- 菩萨鱼
- 饿蚂蝗
- 鳑魮鱼
- 牛眼珠
- 朴松实
- 尖耳贯众
- 黄石脂
- 黄背草
- 黄花参
- 黄花蔷薇
- 乳香
- 黄矾
- 黄稔根
- 黄花忍冬
- 黄花母
- 三叶崖爬藤
- 黄芫花
- 肉桂叶
- 挖耳草根
- 黄花地锦苗
- 黄荆子
- 黄茅
- 青鱼枕
- 海蚯蚓
- 黄秋葵叶
- 黄花獐牙菜
- 披针骨牌蕨
- 牛髓
- 槐胶
- 金花菜
- 东廧子
- 郎伞木
- 糖橘红
- 一枝蒿
- 腰子草
- 云南荚蒾根
- 礜石
- 越橘叶
- 莨菪
- 野罂粟壳
- 营实
- 烟管蓟
- 野丹参
- 野大豆藤
- 衣鱼
- 野胡萝卜根
- 地皮风
- 玫瑰茄
- 云南小膜盖蕨
- 云南红豆蔻
- 黄皮叶
- 瑞香根
- 球衣藻
- 大薸
- 肉根还阳参
- 干冬菜
- 无花果
- 老虎耳根
- 红叶树子
- 桔梗
- 水凤仙
- 大尾摇
- 柠条籽
- 五倍子苗
- 香蓼
- 蒲州豉
- 鲨鱼心
- 黄藨根
- 百里香
- 马醉木
- 山肉桂
- 腹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