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廧子
《中华本草》:东廧子
拼音注音
Dōnɡ Sè Zǐ
别名
沙蓬米、沙米、登相干、登粟、吉刺儿
出处
出自1.《本草拾遗》。2.《康熙几暇格物编》: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尔多斯所产尤多。枝叶丛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作为粥,滑腻可食;成为末,可充饼饵茶汤之需。
来源
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沙蓬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griophyllum squarrosum (L.)Moq.[A.arenarium Bieb.]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后打下种子,去掉杂质,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茎由基部分枝,最下部的一层分枝常对生或轮生,平卧,上部枝条互生,斜展,多曲折,坚硬,具条纹状角棱,幼时密被散射状分枝毛,后渐光滑,草绿色。叶互生;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形,长2-7cm,宽1-10mm,先端具尖刺,基部渐狭,全缘,具散射状分枝毛,叶脉凸出,平行。穗状花序紧密,卵圆状或椭圆状,无梗,1-3个腋生;苞片宽卵形,先端具小尖头,后期反折;花被片1-3,膜质;雄蕊2-3,花丝锥形,膜质,花药卵圆形;子房上位,花柱短,柱头2,丝状。胞果圆形或椭圆形,两面扁平,或背面稍凸,具膜质翅,先端果喙分成两个小喙,小喙先瑞外侧各具一小齿突。种子扁平,圆形,光滑,有时具浅褐色斑点。花期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沙丘及沙地。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种子近圆形,扁平,光滑,有时具浅褐色的斑点。
性味
甘;性平
归经
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
健脾消食;发表解热;利水。主饮食积滞;噎膈反胃;感冒发烧;肾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煮食。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益气轻身,坚筋骨。2.《康熙几暇格物编》:性暖,益脾胃,易于消化,好吐者,多食有益。3.《药性考》:清热消风。4.《纲目拾遗》:通利大肠,消宿食,治噎膈反胃。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除虫菊
- 三台红花
- 无花果
- 翻天红
- 黄杞
- 印度菩提树皮
- 菩提树皮
- 苦壶卢花
- 黑穗石蕊
- 矮脚苦蒿
- 紫弹树
- 土玉桂
- 乌蛇卵
- 滇丹参
- 岩椒草
- 蒲公英
- 蝗虫
- 楮头红
- 三角草
- 石椒草
- 红粘谷
- 小红苏
- 白九股牛
- 山苏子根
- 翅柄蓼
- 山鸢尾
- 小驴蹄草
- 九倒生
- 瘦风轮
- 苦天茄叶
- 三钻风
- 大千生
- 豆腐渣果
- 紫金牛根
- 过山青
- 黄心果
- 六方藤
- 桑寄生
- 山合香
- 鱼眼草根
- 吹风散
- 山羊血
- 黄蜀葵
- 瑞香花
- 大金银花
- 土瓜狼毒
- 调经草
- 香草兰
- 省雀花
- 山丹花
- 再生稻
- 石榴根皮
- 徐长卿
- 千叶独活
- 田旋花
- 爆仗竹
- 云南蕊木
- 瓮菜癀
- 青蛇藤
- 白千层
- 扁豆藤
- 火秧竻叶
- 牛心茄子
- 沙茴香
- 绛梨木子
- 六角英
- 川楝子
- 皂荚根皮
- 野山芝麻
- 岩败酱
- 牛奶浆
- 小鹭鸶兰
- 青木香
- 三叉虎根
- 鸭皂树根
- 大肺筋草
- 白云瓜叶
- 麻柳树根
- 茜草茎
- 山胡萝卜
- 蝙蝠葛根
- 羊胡髭草
- 番石榴叶
- 黄锁梅
- 石夹生
- 岩茴香
- 全叶马兰
- 秋鼠曲草
- 三叶排草
- 胖根藤
- 狗尾巴参
- 狭穗鹭兰
- 羽裂盾蕨
- 矮杨梅皮
- 直立婆婆纳
- 亮叶茉莉
- 制何首乌
- 绒毛诃子
- 樟木钻
- 东风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