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钱草
《*辞典》:大金钱草
拼音注音
Dà Jīn Qián Cǎo
别名
神仙对坐草(《百草镜》),地娱蚣(王安卿《采药志》),蜈蚣草(《纲目拾遗》),过路黄(《植物名实图考》),铜钱草(《草木便方》),野花生(《植物名汇》),仙人对坐草(《岭南采药录》),四川大金钱草、小茄(《中药通报》6(1):26,1959),对座草(《江苏植药志》),一串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临时救(《浙江民间草药》),黄疸草(《本草推陈》),一面锣、金钱肺筋草,藤藤侧耳根、白侧耳根铜钱花、水侧耳根(《重庆草药》),大连钱草(《中国药植图鉴》),遍地黄(《湖南药物志》)。
出处
《重庆草药》
来源
为报舂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或带根全草。5月采收,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少许柔毛或近无毛,茎柔弱,匍匐地面,长20~60厘米;叶、萼、花冠均具点状及条纹状黑色腺体。叶对生;卵形或心形,长3~5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钝尖或钝,基部楔形或心形,全缘;有叶柄。花黄色,成对腋生,具花梗;萼片5,线状披针形至线形,幼嫩时稍有毛,成熟后无毛;花瓣5,长为萼片的2倍,裂片线状舌形,先,端尖;雄蕊5,3枚较长,2枚较短,长约为花冠的一半,花丝基部连合成筒;子房上位,花柱长,柱头头状,通常宿存。蒴果球形咸近于球形,有黑色短条状腺体。花期5~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喜生于山坡疏林湿地。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华中及陕西、甘肃、山西等地。主产四川;此外,江苏、广西、浙江、湖南等地亦产。
形状
干燥全草多皱缩成团。根纤细,淡黄色;茎扭曲,暗红棕色,表面多细纵沟纹,径约1毫米,无毛;断面外圈深棕色,中心淡黄色;下部茎节处有须根。叶对生,多皱缩,卵形或心形,主脉1条,于下面突出,侧脉不显,上面棕绿色,下面较浅,性脆易碎。用水浸后,透光可见黑色短条纹。花果一般不见。气微香,味淡微酸。
化学成分
①过路黄全草含酚性成分、甾醇、黄酮类、氨基酸、鞣质、挥发油及胆碱。
②点腺过路黄全草中分离出氯化钾和混合糖类,初试尚有黄酮类、皂甙、甙、内酯类和有机酸等反应。
性味
甘淡,平。
①《草木便方》:"淡。"
②《浙江民间草药》:"性寒,味酸。"
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谈,无毒。"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苦酸,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黄疸,水肿,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反胃噎膈,跌打损伤,疔疮肿毒。
①王安卿《采药志》:"治反胃噎膈,水肿臌胀,黄白火丹,阴症伤寒。"
②《草木便方》:"除风毒。癫狗咬伤,捣酒服。疠风,丹毒,生服、(外)涂。"
③《四川中药志》:"清血热,清肺止咳,消水肿。治肾结石,胆结石,跌打损伤及疟疾。"
④《重庆草药》:"治痨伤咳嗽带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黄疸初起,又治脱力虚黄:神仙对坐草三叶,白荷包草、平地木、茵陈各三钱。水煎分三服,早、中、晚下。(《百草镜》)
②治腹水肿胀:过路黄鲜草适量,捣烂敷脐部。(《上海常用中草药》)
③治肾虚水肿:四川大金钱草、小茴香。炖猪蹄子服。(《四川中药志》)
④治石淋:过路黄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胆石病:大金钱草、狗宝。研末,蒸猪肝服。(《四川中药志》)
⑥治一切疝气:仙人对坐草、青木香。二味捣汁,冲酒服。(《刘羽仪经验方》)
⑦治疔疮:过路黄捣汁,兑淘米水或酒服。(《湖南药物志》)
⑧治跌打损伤:过路黄鲜全草,洗净,捣汁一小杯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⑨治骨折:四川大金钱草、二郎箭、见血飞,大血藤皮。研末,调麻油包患处。(《四川中药志》)
⑩治毒蛇咬:神仙对坐草捣汁饮,以渣敷伤口。(《祝穆试效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结石病
每日用过路黄全草2两至半斤煎服,对肝胆结石有-定效果。某些病例治疗后不仅临床症状消除,肝功能恢复正常,且X线亦见结石阴影消失。本品亦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同样有效。临床应用大都配成复方,以增强效果。
②治疗急性乳腺炎
将过路黄鲜品洗净,晾干后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3次。观察13例,1~3天痊愈者8例,4~6天痊愈者5例。有2例在起病时曾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但乳房肿痛未见好转,反而坚硬不散,经用过路黄加适量蛇地钱,伏地堇共捣烂外敷3天而愈。
备注
四川地区还有同属植物点腺过路黄,其全草或带根全草亦可作大金钱草使用。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半枫荷
- 白叶藤
- 片姜黄
- 矮脚苦蒿
- 东风橘根
- 炮掌果
- 石吊兰
- 油柑根
- 白子菜
- 滇南马钱
- 藤茶
- 短叶蹄盖蕨
- 狗响铃
- 野茶辣
- 牛心果
- 赪桐
- 震天雷
- 广西美登木
- 大鱼鳅串
- 矮叶书带蕨
- 土蜂子
- 黑虎七
- 大树甘草
- 沙茴香
- 盘石龟
- 环草
- 红花雪莲花
- 珍珠
- 光杆琼
- 苏木蓝
- 贯众
- 树腰子
- 皮哨子
- 酸浆菜
- 华凤仙
- 飘带草
- 异被赤车
- 地筋
- 败毒草
- 红丝线
- 齿叶橐吾
- 三加
- 大萼鹿角藤
- 柱果木榄叶
- 萹蓄
- 黄明胶
- 臭黄荆根
- 广东耳草
- 六棱麻
- 五香血藤
- 对马耳蕨根
- 大铜钱菜
- 柚根
- 酒酿
- 打火草
- 龙涎香
- 蜂乳
- 大叶紫薇
- 黄鲴鱼
- 蘘荷子
- 山肉桂
- 欧当归
- 绵枣儿
- 蚌壳草
- 钓鱼竿
- 人参子
- 闹狗药
- 杜松实
- 朱砂草
- 蜘蛛果
- 亮光菜
- 灯笼婆婆纳
- 刺龙牙
- 柔毛水杨梅
- 翅茎蜂斗草
- 匍伏堇
- 大麦醋糟
- 升麻草
- 海参肠
- 长梗石柑
- 清香桂
- 滇崖爬藤
- 小谷精草
- 朝鲜当归
- 黄锁梅叶
- 透骨香根
- 独叶一枝花
- 小一口血
- 雪山甘草
- 黑龙串筋
- 小花吊兰
- 黄花苜蓿
- 香茶菜根
- 山水芹菜
- 饺剪藤
- 蛇床子
- 崩疮药
- 三尖杉
- 灌木蒲桃
- 水晶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