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藨根
《中华本草》:黄藨根
拼音注音
Huánɡ Pāo Gēn
别名
黄泡根
英文名
Root of Yellow Himalayan Raspberry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椭圆悬钩子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ellipticus Smith采收和储藏:8-9月,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椭圆悬钩子 半匍匐状灌木,高1-3m。小枝粗壮,平展,先端曲垂,有不明显的棱,密生红棕色弯曲长毛,刺粗壮有钩。小叶3片,叶柄长2-7cm,顶生小叶柄长2-3cm,均被紫红色刺毛,柔毛和小皮刺;托叶线形;叶片阔倒卵形,长5-10cm,宽3-6cm,顶生小叶比侧生者大得多,先端圆切或稍凹,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上面深绿,下面有棕色毛。短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梗极短;花径8-12mm;萼片5,卵圆形,先端短尖,外面密被黄灰色绒毛,花瓣5,倒卵形,较萼片为大,白色;雄蕊1轮;心皮有细伏毛,成熟心皮多数。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cm,金黄色,有多数具皱纹的小核果。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500m的干旱山坡、山谷或疏林内。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
含甾体类成分3β-羟基-乌苏-12,18-二烯-28-羧酸-3-O-[β-D-吡喃葡萄糖(1→4)-a-L-吡喃阿拉伯糖甙]
药理作用
筛选108种药用植物对雌性大鼠抗着床活性中,发现黄藨的乙醇和丙酮提取浸膏可抑制70%-90%大鼠妊娠。
性味
咸酸;平;无毒
归经
肺;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收敛止泻。主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瘰疬,痢疾,腹泻,肠风下血,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注意
体虚无湿热者慎服。
复方
①治吐血: 黄藨根,炖肉服。②治疯狗咬伤(如发现鼻血腥气都可服,但孕妇忌服):黄藨根、搜山虎、黑竹根、苦荞头、黄花根。泡酒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黄藨根
拼音注音
Huánɡ Pāo Gēn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切头悬钩子的根。8~9月采收。
性味
性平,味咸酸,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吐血及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注意
体虚无湿热者慎服。
复方
①治吐血:黄藨根,炖肉服。
②治疯狗咬伤(如发现鼻血腥气都可服,但孕妇忌服):黄藨根、搜山虎、黑竹根、苦荞头、黄花根。泡酒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黄藨根
- 白英
- 大种半边莲
- 土贝母
- 金慈姑
- 蓟罂粟
- 十三年花
- 迎红杜鹃
- 了哥利
- 千里马
- 黄瓜叶
- 莲子心
- 短柄南蛇藤果
- 红花点地梅
- 百步还阳丹
- 芦莉草叶
- 黄毛榕
- 一把蔑
- 三叶海棠
- 蜡瓣花
- 大狼毒
- 瓦楞子
- 豹皮樟
- 玳瑁
- 大刺儿菜
- 金鱼藤
- 苜蓿根
- 白蒿花
- 玉芙蓉
- 地皮风
- 油渣果根
- 独叶岩珠
- 四季春
- 玉柏
- 海韭菜
- 土金耳环
- 酪
- 观音竹
- 杜父鱼
- 巴豆
- 山地豆
- 竹节参
- 小花吊兰
- 楮实子
- 锯鲨肝
- 百合
- 大叶钩藤
- 山石榴
- 假菠菜
- 使君子
- 干檀香
- 蜀葵叶薯蓣
- 亚麻
- 白草根
- 金剪刀
- 蛇根木
- 九龙根
- 山枇杷
- 杉塔
- 大金钱草
- 断节参
- 兜兰
- 绛梨木
- 火焰子
- 冻青叶
- 山大刀
- 埃蕾
- 艾片
- 灯笼花
- 柠檬桉果
- 乌桕叶
- 油桐叶
- 苦刺
- 水团花根
- 大戟
- 船形乌头
- 狼喉靥
- 铁扇子
- 见风消
- 藤槐
- 扶桑
- 地毡草
- 杏李
- 丝线吊芙蓉
- 猕猴桃根
- 蟑螂
- 山蚂蝗
- 翼首草
- 金钗
- 菰根
- 匙叶五加
- 微毛柃
- 野火球
- 东风菜根
- 蛟龙木
- 桦叶荚蒾
- 出山虎
- 山芙蓉
- 菟丝子
- 肿柄菊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