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藨根
《中华本草》:黄藨根
拼音注音
Huánɡ Pāo Gēn
别名
黄泡根
英文名
Root of Yellow Himalayan Raspberry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椭圆悬钩子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ellipticus Smith采收和储藏:8-9月,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椭圆悬钩子 半匍匐状灌木,高1-3m。小枝粗壮,平展,先端曲垂,有不明显的棱,密生红棕色弯曲长毛,刺粗壮有钩。小叶3片,叶柄长2-7cm,顶生小叶柄长2-3cm,均被紫红色刺毛,柔毛和小皮刺;托叶线形;叶片阔倒卵形,长5-10cm,宽3-6cm,顶生小叶比侧生者大得多,先端圆切或稍凹,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上面深绿,下面有棕色毛。短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梗极短;花径8-12mm;萼片5,卵圆形,先端短尖,外面密被黄灰色绒毛,花瓣5,倒卵形,较萼片为大,白色;雄蕊1轮;心皮有细伏毛,成熟心皮多数。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cm,金黄色,有多数具皱纹的小核果。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500m的干旱山坡、山谷或疏林内。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
含甾体类成分3β-羟基-乌苏-12,18-二烯-28-羧酸-3-O-[β-D-吡喃葡萄糖(1→4)-a-L-吡喃阿拉伯糖甙]
药理作用
筛选108种药用植物对雌性大鼠抗着床活性中,发现黄藨的乙醇和丙酮提取浸膏可抑制70%-90%大鼠妊娠。
性味
咸酸;平;无毒
归经
肺;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收敛止泻。主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瘰疬,痢疾,腹泻,肠风下血,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注意
体虚无湿热者慎服。
复方
①治吐血: 黄藨根,炖肉服。②治疯狗咬伤(如发现鼻血腥气都可服,但孕妇忌服):黄藨根、搜山虎、黑竹根、苦荞头、黄花根。泡酒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黄藨根
拼音注音
Huánɡ Pāo Gēn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切头悬钩子的根。8~9月采收。
性味
性平,味咸酸,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吐血及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注意
体虚无湿热者慎服。
复方
①治吐血:黄藨根,炖肉服。
②治疯狗咬伤(如发现鼻血腥气都可服,但孕妇忌服):黄藨根、搜山虎、黑竹根、苦荞头、黄花根。泡酒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榕树果
- 竹凌霄
- 蛇头细辛
- 芡实
- 金雀根
- 地乌
- 猩猩木
- 黄荆叶
- 黄花夹竹桃
- 海狸香
- 白刺
- 驴蹄草
- 寒水石
- 水韩信草
- 草地黄芩
- 毛稔
- 鹧鸪菜
- 两指剑
- 台湾榕
- 山鸢尾花
- 兔儿伞
- 云实
- 哈蟆油
- 三对节
- 斑瓣虎耳草
- 绿豆叶
- 青粱米
- 牛角七
- 紫金标
- 黄果茄
- 天韭
- 雁肪
- 猪蹄
- 田菁
- 露兜竻蔃
- 紫三角
- 白脂麻
- 朱砂七
- 阔叶赤车使者
- 倒提壶
- 木蝴蝶
- 石楠
- 瓢瓜
- 女金芦
- 赤茯苓
- 川楝子
- 金沙草
- 猪脾
- 橙皮
- 牛白藤根
- 绵毛金腰
- 刺楸
- 苦草
- 藏报春花
- 云南莲座蕨
- 华东瘤足蕨
- 广防风
- 大白顶草
- 华南胡椒
- 苜蓿根
- 跳八丈
- 碎骨红
- 山橘
- 烟管蓟
- 茯神木
- 海粉
- 鲫鱼脑
- 猴樟
- 苦荞麦
- 乌桕木根皮
- 卵叶鳞始蕨
- 锦地罗
- 藤槐
- 车前草
- 猪毛蕨
- 柿花
- 大避债蛾
- 豪猪肉
- 藤本夜关门
- 黄皮叶
- 骨把
- 芒叶小米草
- 九节风
- 四大天王
- 杏花
- 橘根
- 红川乌
- 林背子
- 大树跌打
- 野芫荽
- 华东木蓝
- 梁王茶
- 羊皮
- 石地钱
- 翠雀花
- 奶浆参
- 银边吊兰
- 仰天钟根
- 枫杨
- 黄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