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根
《中华本草》:苦竹根
拼音注音
Kǔ Zhú Gēn
英文名
Rhizome of Bitter Bamboo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 Keng f.(Arundinaria amara Keng)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直立,高3-5m,粗1.5-2cm,竿壁厚约6mm。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时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竿环很隆起;每节有3-7分枝,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4处稍平,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箨鞘厚纸质和革质,绿色,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内面光滑而有光泽,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箨耳很小,深褐色,有直立棕色繸毛;箨舌截平,长1-2mm,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幼时绿色,多脉,无显着的中脉;叶鞘无毛,有横脉;叶舌质坚硬,截平,长0.5-2mm:叶片披针形,长8-20cm,宽5-28cm,质坚韧,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柄长2-7mm。花枝基部有苍片,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状曲折,小穗绿色,小穗有8-12,小花,长4-6cm,绿色或淡紫色,小穗轴间长4-5mm,在杯状顶端有纤毛;颖3-5,有锐尖头,边缘有纤毛;外稃被外形,近革质,有横脉,边缘粗糙,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鳞被3,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雄蕊3,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花药黄色,药隔不伸出;花柱1,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多为栽培。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清痰。主发热;烦闷;咳嗽痰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
各家论述
《食疗本草》:大下心肺五脏热毒气。细锥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分三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苦竹根
拼音注音
Kǔ Zhú Gēn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根茎。
功能主治
《食疗本草》:"大下心肺五脏热毒气。细锉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分三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猕猴梨根
- 篦齿蒿
- 苍蝇草
- 刺梨
- 薄叶黄芩
- 矮脚罗伞
- 白猪母菜
- 八爪金龙
- 地下明珠
- 白花灰毛槐树
- 白栎蔀
- 糙叶树
- 曾青
- 假芫茜
- 福参叶
- 赤链蛇
- 大田基黄
- 山油柑果实
- 臭黄荆叶
- 披散糖荠
- 鹅肠菜
- 红小麻
- 多头苦荬
- 大黄草
- 榧枝叶
- 孩儿草
- 海盘车
- 火秧竻
- 苦瓜藤
- 黄细辛
- 鲤鱼皮
- 湖北楤木
- 姜味草
- 鸡肾参
- 黄花稔
- 华凤仙
- 裂叶秋海棠
- 黄藁本
- 苦白蜡
- 尖叶子打虫药
- 下冈哇
- 小连翘
- 卷茎蓼
- 鸡娃草
- 夹竹桃
- 地乌
- 陆英根
- 牛筋刺寄生
- 牛抄藤
- 胖血藤
- 芦竹箨
- 炮弹果
- 雀脑
- 杉材
- 木蓝
- 铁鞭草
- 撒发
- 伞莎草
- 小丁香
- 破头风
- 山柰
- 山马豆根
- 山岗稔
- 小乌泡根
- 山乌龟
- 青鱼
- 小草
- 四叶草
- 婆罗门皂荚
- 野藿香
- 西南槐树
- 小发散
- 沙漠嘎
- 银箔
- 小花琉璃草
- 消石
- 杨梅
- 圆叶碱毛茛
- 摇钱树根
- 野亚麻
- 杜鹃花果实
- 砂漏芦
- 披散糖芥
- 竹林霄
- 一文钱
- 石枫药
- 椆树桑寄生
- 早禾树
- 红芋
- 紫玉簪根
- 紫菀
- 普贤菜
- 云实根
- 泽泻叶
- 披叶苔
- 羊角拗子
- 可爱花
- 紫荆木
- 续随子茎中白汁
- 毛刺果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