鰕虎鱼
《中华本草》:鰕虎鱼
拼音注音
Xiā Hǔ Yú
别名
鲨、舵、吹沙、重唇、沙沟鱼、沙鳁、呵浪鱼、沙竹、光鱼、油光鱼
英文名
Yellowfin goby
出处
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1.《尔雅》郭摸注:吹沙、小鱼,体圆而有点。2.《纲目》:此非海中沙鱼,乃南方溪涧中小鱼也。居沙沟中,吹沙而游,哑沙而食,鲍者肉多形圆,陀陀然也。鲨大看长四、五寸,其头尾一般大,头状似鳟,体圆似鳝,厚肉、重唇、细鳞,黄白色,有黑斑点文,背有留刺甚硬,其尾不歧,小时即有子,味颇美。
来源
药材基源:为鰕虎鱼科动物刺鰕虎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Temminck et Schlegel)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刺鰕虎鱼,体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侧扁,体长10-15cm。头大而长。吻长,前端钝圆,正中稍隆突。眼中等大,背侧位,眼间隔窄。口大,前位,口裂略斜,唇厚。牙尖锐,锥形,上、下颌牙均排列成狭带状,上颌牙较大,下使牙较小。鳃孔大,鳃耙3+8。头后部、颊上、鳃盖上部及项与胸部被小圆鳞,体大部分被栉鳞。体侧纵列鳞46-50,横列鳞约17。背鳍3,分离,第1背鳍Ⅷ-Ⅸ,质柔韧;第2背鳍Ⅰ-13。臀鳍I-11,约与第1背鳍等高。胸鳍20,尖圆,约与腹鳍等长。尾鳍后缘尖圆形。体背侧黄绿色,下部较淡。胸鳍、腹鳍、臀鳍均黄色。背鳍和尾鳍蓝灰色。体侧正中有不明显的大型暗色斑点一纵列,直达尾鳍基底。背鳍具排列成3-5余行的暗色斑点。尾鳍有波状横纹7-9条。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近海及河口下层的肉食性小型鱼类。以虾、小鱼等为食。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
刺鰕虎鱼肉含维生素B12,肌动球蛋白(actomyosin),卵磷脂(lecithin),蛋白质,脂肪,糖类及与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相似的神经毒素。还含类胡萝卜色素(carotenoid pigment):胡萝卜二醇(tunaxanthin),叶黄素(lutein),玉米黄素(zeaxanthin),β胡萝卜素(β-carotene),隐黄质(cryptoxanthin),蝲蛄素(astacene),3-羟基-β,ε-胡萝卜-3,4-二酮(α-doradecin)。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归经
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
温中益气;补肾壮阳。主虚寒腹痛;胃痛;疳积;消化不良;阳痿;遗精;早泄;小便淋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g。
注意
不宜久食。
各家论述
1.《纲目》:暖中益气。2. 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通血脉。3.《医林篱要》:利小水,通淋。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鰕虎鱼
拼音注音
Xiā Hǔ Yú
别名
鲨、蛇(《尔雅》),吹沙(《临海异物志》),沙沟鱼、沙鳁、叼浪鱼(《纲目》),沙竹(《医林纂要》),光鱼、油光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出处
姚可成《食物本草》
来源
为鰕虎鱼科动物刺鰕虎鱼的肉。
原形态
体长,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侧扁。体长约10余厘米;头部大而长,头高稍低于体高。吻长,前端钝圆,正中有一隆突。眼中等大,呈背侧位。眼间隔窄,稍凹。口大,略成斜形。下颌稍短,上颌后端终止于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唇厚。舌宽,前端呈截形。齿尖锐,呈锥形,上、下颌均排列成狭带状。鳃孔略向前下方延伸至胸鳍基底下方;峡部颇宽。鳃耙短,甚粗。体大部分被栉鳞,项及胸部被小圆鳞,头部除后头、颊上部及鳃盖上部被小圆鳞外,其他部分均无鳞。体侧鳞纵列鳞46~50,横列鳞约17。背鳍2,Ⅷ,14;第1背鳍较低,鳍棘细弱,平放时,不达第2背鳍起点。第2背鳍较高,平放时,后部鳍条常可达尾鳍基部的副鳍条。臀鳍12~13,起于第2背鳍第4鳍条的下方,约与第1背鳍等高。胸鳍尖圆19~21,约与腹鳍等长。腹鳍Ⅰ15。尾鳍后缘呈尖圆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体侧有不明显的暗斑5~6个。吻部色较深,颊部有暗色条纹。背鳍有排列成3~5斜纵行的暗色斑点;尾鳍有波状横纹7~10条。
栖于沿海及河流中。多居于水的下层。以小虾、小鱼等为食。
生境分布
分布我国沿海各地,以南部尤多。
性味
甘咸,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温,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
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能主治
①《纲目》:"暖中益气。"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行血脉,消谷、肉。"
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注意
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助火。"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龙船花茎叶
- 绢毛木姜子
- 吹风藤
- 通草
- 亚泵礴
- 苦马豆
- 茴香虫
- 曼陀罗子
- 石灰华
- 花生壳
- 齿叶橐吾
- 异叶米口袋
- 接骨草
- 海龟
- 支柱蓼
- 山砂姜
- 金钱白花蛇
- 风箱树花
- 含羞草
- 百灵草
- 尖头蚱蜢
- 回心草
- 茳芒决明
- 蠘
- 假苦瓜
- 刺黄连
- 鳕鱼鳔
- 笔罗子
- 白鹤藤
- 构菌
- 天麻茎叶
- 丁锅树叶
- 刺梨根
- 骆驼黄
- 散血藤
- 苦木
- 龙须草
- 苋实
- 丹参
- 尖耳贯众
- 川牛膝
- 山芝麻
- 梨
- 梨果榕
- 马尾伸筋
- 鼠妇
- 狗肾
- 野木瓜
- 赤胫散
- 刺蒺藜
- 丁香蓼
- 祁州一枝蒿
- 鱼脑石
- 轮叶景天
- 松下兰
- 橘皮
- 碎米柴
- 花叶九节木
- 蛇王藤
- 芫花
- 獾油
- 红地榆
- 风毛菊
- 螳螂跌打
- 砂仁壳
- 虎尾草
- 白花菜
- 玳瑁
- 米油
- 赤火绳
- 两指剑
- 中华胡枝子
- 乌榄核
- 尖顶地星
- 石瓜子莲
- 昏鸡头
- 黄花小二仙草
- 苹婆
- 胡枝子
- 红叶木姜子根
- 岩檀香
- 胆星
- 寸金草
- 海柳
- 白刺
- 白草根
- 野菰
- 蜗牛
- 一匹草
- 扭筋草
- 酒糟
- 十两叶
- 芙蓉花
- 山白菊
- 草柏枝
- 榕树皮
- 水枇杷
- 野大豆藤
- 九龙藤
- 铁丝灵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