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
《*辞典》:叩头虫
拼音注音
Kòu Tóu Chónɡ
别名
跳百丈(《纲目拾遗》),跳搏虫、膈膊虫(《中国医学大辞典》),跳米虫、蛷(《动物学大辞典》),剥剥跳(《系统动物学》)。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叩头虫科昆虫有沟叩头虫等的全虫。
原形态
体细长而略扁平,长约18毫米,浓栗色,有光泽,密被金黄色短毛。头部扁平,头顶有三角凹洼,具复眼一对。触角雄虫11节,锯齿状;雌虫12节线形,长可达鞘翅末端。前胸后方,有角状突起,与中胸嵌合。翅2对,鞘翅上有纵沟,至末端渐狭.足3对,黄褐色,跗节5节;前、中两肢的基节球状,后肢的基节呈扁平板状。腹部5节,各节能活动自如。幼虫体细圆而长,略扁,外皮角质,金黄色,两侧多毛。如按压其后部,则胸部活动如叩头状;如仰放则能运动其前胸与中胸的关节而向上跳跃。幼虫多栖于地下,啮食作物的种子、根及茎等。
常见的尚有细胸叩头虫及褐纹叩头虫等。
性味
《泉州本草》:"辛,微温,无毒。"
功能主治
《泉州本草》:"强身健筋骨,除疟。治疟疾,筋骨酸痛,四肢痿痹。"
复方
①绝疟:叩头虫一个。安眉心,膏药盖住。(《百草镜》)
②治小儿初学行步,气力不足:叩头虫十四只(醋浸),涧蛙一只,同炖服。(《泉州本草》)
③治四肢痿痹,行动不便:叩头虫,酒炙为末,泡酒服。(《泉州本草》)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叩头虫
拼音注音
Kòu Tóu Chónɡ
别名
跳百丈、跳搏虫、膈膊虫、跳米虫、蛷、剥剥跳
英文名
Burrowed Click Beetle
出处
出自《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叩头虫科动物有沟叩头虫等的全虫。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采收和储藏:春季至秋季捕得后,入沸水中烫死,晒干。
原形态
有沟叩头虫,体细长而略扁平,大约18mm,浓栗色,有光泽,密被金黄色短毛。头扁平,头顶有三角凹洼。复眼1对。触角雄虫11节,雌虫12节。鞘翅上有纵沟。足黄褐色。腹部5节,各节能活动自如。如按压其后部,则胸部活动如叩头状;如仰放则能运动其前胸与中胸的关节而向上跳跃。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成虫多栖于山地草丛、林缘灌木丛中。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形状
常见的尚有细胸叩头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及褐纹叩头虫Melanotus caudex Lewis.等。
性味
味辛;微温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强壮筋骨;截疟。主手足痿软无力;小作行迟;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炖熟,10-15只;或研末。外用:适量,贴敷。
各家论述
《泉州本草》:强身健筋骨,除疟。治疟疾,筋骨酸痛,四肢痿痹。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青羊胆
- 鼻血雷
- 哉果
- 紫玉簪根
- 九头狮子草
- 红鬼笔
- 紫油木皮
- 慈竹气笋
- 多头风轮菜
- 兔血
- 公鱼
- 早禾树
- 土香榧
- 紫茎牙痛草
- 刺子莞
- 蝙蝠草
- 藤乌头
- 枳椇根
- 中华补血草
- 石莼
- 羊肺
- 杜楝
- 小檗
- 桃树根、茎、树皮
- 金银忍冬
- 赛繁缕
- 香槐
- 芍药花
- 山茶根
- 青琅玕
- 红酸杆
- 鹰不泊薳
- 地菍根
- 虎睛
- 浮尸草
- 海莲果
- 血水草
- 挖耳草根
- 南酸枣
- 红牛尾七
- 藤麻
- 猪笼草
- 椆李
- 栀子
- 窄叶飘带草
- 朱蕉
- 檀香油
- 獭骨
- 田旋花
- 藤檀
- 藤梨根
- 猪鬃凤尾蕨
- 炙红芪
- 藤碎补
- 竹节三七
- 秃房茶子
- 藤金合欢
- 枣树根
- 枣核
- 柘树茎叶
- 紫柚木
- 甜瓜蒂
- 竹叶蕉
- 皂荚
- 指甲花叶
- 窄叶南蛇藤
- 竹实
- 掌裂秋海棠
- 枳椇木汁
- 甜瓜叶
- 紫萁苗
- 猪胆粉
- 榛子花
- 知风草
- 指甲兰
- 枳椇子
- 皱叶子
- 皂角刺
- 栀子叶
- 藤茶
- 草果
- 皂柳根
- 枳椇木皮
- 藤乌
- 皂荚根皮
- 皂荚子
- 中国繁缕
- 甜瓜根
- 桐子花
- 枳椇叶
- 紫油木叶
- 紫叶秋海棠
- 猪骨
- 猪鬃草
- 皂荚叶
- 中华水龙骨
- 竹节海棠
- 中亚天仙子
- 栀子花根
- 支柱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