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胞衣
《中华本草》:猫胞衣
拼音注音
Māo Bāo Yī
别名
猫胞
英文名
Cat placenta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猫科动物家猫的胎盘。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elis domestica Brisson
采收和储藏:雌猫产仔时收集,洗净,烘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elis domestica Brisson
采收和储藏:雌猫产仔时收集,洗净,烘干。
原形态
家猫,体长约为50cm,重2-3kg。头圆吻短,上唇中央2裂,口周列生20-30根刚毛。眼较圆,耳竖立,多呈三角形。瞳孔于阳光下缩成线状,黑暗中扩大成圆形。趾端具锐利而弯曲的爪,爪能伸缩。尾较长,但短于体长。全身被软毛,色泽不一,有白、黑、黄、灰色或双色、三色相杂。我国各地饲养的家猫,绝大多数个体全身被有横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性较驯良,爱清洁,善跳跃及攀援。视、听觉灵敏;喜捕鼠类,好食荤腥之物。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和胃止呕。主噎膈反胃;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或焙干研末冲,每次6-9g。
复方
①治反胃吐食:猫胞衣烧灰,入朱砂末少许压舌下。(《杨氏经验方》)②治膈噎:猫初生胎衣,以新瓦焙干,研细末,每服一、二分,好酒送下。(《同寿录》)③治反胃:猫胞衣三个,好酒洗,同猪肉四两,淡煮熟服之。(《凤联堂经验方》)
各家论述
《纲目拾遗》:治胃脘痛。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猫胞衣
拼音注音
Māo Bāo Yī
别名
猫胞(《本经逢原》)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猫科动物猫的胎盘。
性味
①《本草从新》:"甘酸,温。"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
归经
①《本草再新》:"入肝、脾、胃三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
治噎膈反胃,胃脘痛。
《纲目拾遗》:"治胃脘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焙干研末。
复方
①治反胃吐食:猫胞衣烧灰,入朱砂末少许压舌下。(《杨氏经验方》)
②治膈噎:猫初生胎衣,以新瓦焙干,研细末,每服一、二分,好酒送下。(《同寿录》)
③治反胃:猫胞衣三个,好酒洗,同猪肉四两,淡煮熟服之。(《凤联堂经验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梧桐
- 粉萆
- 毛冬青叶
- 淡菜
- 大毛红花
- 夜明砂
- 白千层皮
- 芝麻菜
- 龙船乌泡
- 刺蓬花
- 美味牛肝
- 乌蛇膏
- 狭头橐吾
- 水柏枝
- 疔毒草
- 醉魂藤
- 田螺壳
- 丁锅树叶
- 佛手
- 望江青
- 黄皮果
- 大叶山桂
- 小花清风藤
- 欧当归
- 柏树
- 杧果钉
- 榆树
- 红大戟
- 瓜蒂
- 梨叶
- 大萼鹿角藤
- 野凤仙花
- 山杨树皮
- 头巾草
- 鳐鱼胆
- 四方藤
- 了哥王
- 蓼子草
- 岩椒
- 山黄瓜
- 锥螺壳
- 苦木
- 鸡子黄
- 自消容
- 鲤鱼胆
- 杠香藤
- 珠儿参
- 桃枝
- 镰叶马蔺根
- 木芙蓉
- 狸骨
- 测试
- 佛肚花
- 树茭瓜
- 莲座革菌
- 福参
- 空柄假牛肝
- 东廧子
- 香血藤
- 葱花
- 宜昌荚蒾
- 玉带根
- 圆果罗伞
- 金石斛
- 罂粟
- 东方蝾螈
- 峨眉石凤丹
- 掌叶蓼
- 鸡树条
- 臭柏
- 蝮蛇
- 苦檀叶
- 建兰叶
- 昆明堵喇
- 兴木蒂那布
- 雷公七
- 两面刺
- 刺萆薢
- 大茶药根
- 绢毛菊
- 纤花千金藤
- 昆明鸡脚黄连
- 血水草根
- 杏子
- 白云瓜梗
- 鮧鱼涎
- 绵三七
- 大过路黄
- 蛤蚧
- 马刀
- 白金古榄
- 一枝黄花
- 小山稔
- 细叶七星剑
- 蒟蒻
- 猪肚
- 鹅内金
- 青蟹
- 弹裂碎米荠
- 竹叶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