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脂
《中华本草》:麋脂
拼音注音
Mí Zhī
别名
官脂、糜膏
英文名
David's deer fat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脂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皮,剖腹,取出脂肪,置锅中以小火炼出油,除去油渣,冷去后,装入容器中。
原形态
麋鹿,属于麋与驯鹿之间,大小和欧洲的赤鹿相近,体长约2m,高约1m余。雄者重约200kg,雌者约100kg。尾长约70cm。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无。角的主枝叉分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侧蹄显着。毛色淡褐,背部稍浓,腹部较浅,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冬季毛长而蓬,显棕赤色,幼兽有白色斑点,生后3月始消失。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食物主要为草及水生植物。资源分布:本种属我国特产种,清代已饲养于北京南苑,无野生,后被运至英国,我国绝迹。80年代末期由英国政府归还于我国,现饲养于北京和江苏两地,为国家一给保持动物。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每年两次换角,夏角6-7月生长,11-12月脱落,此后生出1对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性味
味甘;辛;性温
归经
心;肝经
功能主治
通血脉;祛风寒;润皮肤;解毒。主风寒温痹;四肢拘缓;头面风肿;痈疽恶习高分子;面生疮疱
用法用量
内服:烊化冲,适量。外用:适量,涂敷;或入面脂。
注意
《本草经集注》:畏大黄。
各家论述
1.《本经》:主痈肿,恶疮,死肌,寒风湿痹,四肢拘缓不收,风头肿气,通胰理。2.《别录》:柔皮肤。3.《饮膳正要》:通血脉,润泽皮肤。4.《医学入门》:面生疱疮,涂之。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麋脂
拼音注音
Mí Zhī
别名
官脂(《本经》),麋膏(《周礼》郑玄注)。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脂肪。
性味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无毒。"
功能主治
通血脉,润皮肤。治风寒湿痹,恶疮痈肿。
①《本经》:"主痈肿,恶疮,死肌,寒风湿痹,四肢拘缓不收,风头肿气,通腠理。"
②《别录》:"柔皮肤。"
③《饮膳正要》:"通血脉,润泽皮肤。"
④《医学入门》:"面生疱疮,涂之。"
注意
《本草经集注》:"畏大黄。"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南方红豆杉
- 绵羊血
- 麻花
- 麻雀肉
- 南丹参
- 南木香
- 膜缘木香
- 马齿苋
- 鳗鲡
- 麋茸
- 玛瑙
- 米面蓊根
- 米麦麨
- 绵枣儿
- 绵毛马兜铃
- 麻糖风
- 南山藤
- 牡蛎肉
- 猫人参
- 良旺茶
- 红三七
- 牛扁
- 卡密
- 榔榆茎
- 昆布
- 玉叶金花
- 水毛花
- 山慈姑
- 厚叶旋蒴苣苔
- 土附子
- 黑蚂蚁
- 堇宝莲叶
- 荜茇根
- 无距耧斗菜
- 野扁豆
- 锦地罗
- 泡花树
- 篦梳剑
- 硬骨凌霄
- 毛果珍珠茅
- 野丹参
- 吴茱萸
- 黄花稔
- 紫背天葵草
- 矩圆石韦
- 黄颡鱼颊骨
- 水松皮
- 碱蓬
- 扭序花
- 筋骨散
- 辟汗草
- 黄背草苗
- 鱼肠草
- 紫花鱼灯草
- 黄连
- 蔓荆子叶
- 葱花
- 白果紫草
- 刺蓬花
- 冻绿叶
- 雁肪
- 黑龙串筋
- 桑根
- 广防己
- 羊角扭
- 山小橘
- 桂花跌打
- 胭脂花
- 酸枣肉
- 榕树
- 冷蕨
- 麻楝
- 铁线草
- 冬瓜皮
- 翅柄蓼
- 中华石龙尾
- 鸡根
- 狗骨
- 刺藦苓草
- 海蟑螂
- 石腊红
- 水晶兰
- 苦蘵
- 鹅绒藤
- 岩檀香
- 山白菊
- 散血莲
- 黑老虎
- 葛花
- 吹风藤
- 猕猴桃藤中汁
- 天目木兰
- 美人蕉
- 野靛青
- 透茎冷水花
- 盐肤木
- 地牯牛
- 赶山鞭
- 羊角参
- 罗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