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脂
《中华本草》:麋脂
拼音注音
Mí Zhī
别名
官脂、糜膏
英文名
David's deer fat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脂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皮,剖腹,取出脂肪,置锅中以小火炼出油,除去油渣,冷去后,装入容器中。
原形态
麋鹿,属于麋与驯鹿之间,大小和欧洲的赤鹿相近,体长约2m,高约1m余。雄者重约200kg,雌者约100kg。尾长约70cm。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无。角的主枝叉分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侧蹄显着。毛色淡褐,背部稍浓,腹部较浅,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冬季毛长而蓬,显棕赤色,幼兽有白色斑点,生后3月始消失。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食物主要为草及水生植物。资源分布:本种属我国特产种,清代已饲养于北京南苑,无野生,后被运至英国,我国绝迹。80年代末期由英国政府归还于我国,现饲养于北京和江苏两地,为国家一给保持动物。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每年两次换角,夏角6-7月生长,11-12月脱落,此后生出1对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性味
味甘;辛;性温
归经
心;肝经
功能主治
通血脉;祛风寒;润皮肤;解毒。主风寒温痹;四肢拘缓;头面风肿;痈疽恶习高分子;面生疮疱
用法用量
内服:烊化冲,适量。外用:适量,涂敷;或入面脂。
注意
《本草经集注》:畏大黄。
各家论述
1.《本经》:主痈肿,恶疮,死肌,寒风湿痹,四肢拘缓不收,风头肿气,通胰理。2.《别录》:柔皮肤。3.《饮膳正要》:通血脉,润泽皮肤。4.《医学入门》:面生疱疮,涂之。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麋脂
拼音注音
Mí Zhī
别名
官脂(《本经》),麋膏(《周礼》郑玄注)。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脂肪。
性味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无毒。"
功能主治
通血脉,润皮肤。治风寒湿痹,恶疮痈肿。
①《本经》:"主痈肿,恶疮,死肌,寒风湿痹,四肢拘缓不收,风头肿气,通腠理。"
②《别录》:"柔皮肤。"
③《饮膳正要》:"通血脉,润泽皮肤。"
④《医学入门》:"面生疱疮,涂之。"
注意
《本草经集注》:"畏大黄。"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苔菜
- 郎伞木
- 田野卷耳
- 甜瓜花
- 刷把草
- 枫香树根
- 番荔枝叶
- 箭杆风
- 屎咕咕
- 功劳子
- 青木香
- 肿节风
- 马皮
- 喜树皮
- 刺梨根
- 节节草
- 米露
- 狗尾草子
- 桃茎白皮
- 灯心草
- 疏松卷柏
- 光背杜鹃
- 象皮木
- 鹅脚板根
- 照山白
- 大红青菜
- 钩苞大丁草
- 华西小石积
- 土半夏
- 菘菜
- 紫油木叶
- 皂荚叶
- 中华水龙骨
- 深山酢浆草
- 枳椇木汁
- 木竹子油
- 掌裂秋海棠
- 如意草
- 黑乳菇
- 款冬花
- 老君须
- 海金沙
- 挪挪果
- 蓼实
- 冰球子
- 十两叶
- 敦盛草
- 夏至草
- 黄荆子
- 一点红
- 野三七
- 蜣螂
- 金雀花
- 九龙藤
- 葛藟根
- 蛇接骨
- 华山矾根
- 满树星
- 岩檀香
- 野漆树根
- 小红藤
- 猕猴桃藤中汁
- 中华石龙尾
- 铁线草
- 地骷髅
- 地笋
- 刺藦苓草
- 唢呐花
- 回心草
- 龙齿
- 荔枝壳
- 鹈鹕油
- 浮萍
- 草木灰
- 饭团藤
- 狼油
- 树茭瓜果
- 费菜
- 龙骨
- 萆薢
- 肾精子
- 竹叶蕉
- 滴水珠
- 独龙
- 黄颡鱼涎
- 赤胫散
- 木槿根
- 秋子梨
- 狐狸尾
- 铁落
- 百眼藤
- 苦地丁
- 蕨
- 鸡眼草
- 箬蒂
- 越西川木香
- 吐烟花
- 鸡爪草
- 红龙
- 刮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