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藤
《中华本草》:鹅绒藤
拼音注音
é Rónɡ Ténɡ
别名
羊奶角角、牛皮消、软毛牛皮消、祖马花、趋姐姐叶、老牛肿
英文名
juice of Chinese Swallowword
出处
出自《宁夏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萝藦科植物鹅绒藤茎中的白色乳汁及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nanchum chinense R. Br.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随采乳汁随用。
原形态
主根圆柱形,长约20cm,直径约5mm,干后灰黄色。叶对生,薄纸质;叶柄长2.5-5cm;叶片宽三角状心形,长4-9cm,宽4-7cm,先端锐尖,基部心形叶面深绿色,叶背苍白色,两面均被短柔毛,脉上较密。伞形聚伞花序腋生,二歧,有花约20朵;花萼外被柔毛;花冠白色裂片5,长圆状披针形;副花冠二形,杯状,上端裂成10个丝状体,分为2轮;外轮约与花冠裂片等长,内轮略短;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花柱头先端2裂。蓇葖果双生或仅有1个发育,细圆柱状,向端部渐尖,长达11cm,直径约5mm。种子长圆形先端具白色绢质种毛。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山坡向阳灌木丛中或路旁、河畔、田梗边。资源分布: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 及华东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长约20cm,直径5-8mm。表面灰黄色,平滑或有细皱纹,栓皮易剥离,剥离处显灰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色,中空。气微,味淡。
性味
甘;凉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化瘀解毒。主寻常性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外用:取汁涂抹患处。
各家论述
治寻常性疣赘(刺瘊),取鲜羊奶角角茎浆涂患处。经数次涂抹后,疣赘层层自行脱落。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鹅绒藤
拼音注音
é Rónɡ Ténɡ
别名
羊奶角角、祖子花、趋姐姐叶、老牛肿
来源
萝藦科鹅绒藤Cynanchum chinense R. Brown,以根、乳汁入药。
生境分布
辽宁、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甘肃、山东、江苏、浙江、河南。
性味
根:苦,寒。
功能主治
根:祛风解毒,健胃止痛。治小儿食积,用根5钱,水煎服。
乳汁:治常性疣赘。用茎内乳汁涂抹数次,疣赘层层自行脱落。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鹅绒藤
拼音注音
é Rónɡ Ténɡ
别名
羊奶角角,牛皮消
出处
《宁夏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鹅绒藤茎中的白色乳汁。夏、秋间随用随采。
原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有乳汁。茎密生短柔毛。叶对生;宽三角状心形,先端狭突尖,基部心形,全缘;有长柄。聚伞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白色,裂片5,两面无毛;副花冠杯状,顶端裂成10个丝状体,外轮约与花冠裂片等长,内轮略短。蓇葖果,长角状,双生或仅有1个发育。种子矩圆形,顶端有白绢质种毛。
生境分布
生于田边、地埂及村庄附近,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及华东等地。
功能主治
治寻常性疣赘(刺瘊)。
用法用量
取鲜羊奶角角茎浆涂患处。经数次涂抹后,疣赘层层自行脱落。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头顶一支花
- 一把蔑
- 银鱼
- 白檀根
- 无患子中仁
- 柏子仁
- 白云瓜
- 鸳鸯
- 牛奶树
- 大薸
- 白蔹
- 蚕退纸
- 石苁蓉
- 鸡毛狗
- 亚麻
- 云南仙人掌
- 田菁
- 田野卷耳
- 盘羊睾丸
- 艾虎
- 枇杷花
- 蝇虎
- 野黄麻
- 水松枝叶
- 峨嵋耳蕨
- 小花酸藤子
- 毛木树皮
- 旱芹
- 香木菌桂
- 水麻
- 掐不齐
- 野鸦椿根
- 郎伞木
- 喜鹊肉
- 厚叶旋蒴苣苔
- 乌梢蛇
- 黄泡果
- 野罂粟
- 浮石
- 黄囊杓兰
- 菾菜根
- 天冬
- 麻布七
- 海燕
- 红马蹄草
- 四轮香
- 友水龙骨
- 蘽根
- 午时茶
- 裂果卫矛
- 莲座蓟
- 大尾摇
- 牡狗阴茎
- 覆盆子
- 构菌
- 牛心果
- 百灵草
- 大鱼鳔花
- 生瓜
- 百解马兜铃
- 红轮千里光
- 岩兰花根
- 乌骨麻
- 水飞蓟
- 淡竹叶
- 火焰子
- 小龙胆草
- 大黄
- 网脉橐吾
- 黄皮叶
- 白地牛
- 茵芋
- 南天竹
- 鹰爪莲
- 瓜馥木
- 肾萼金腰
- 蛇婆
- 党参
- 绿豆
- 红豆
- 刺玫
- 亚婆潮
- 臭蒿
- 蒲桃叶
- 山漆树
- 榔榆叶
- 杜鹃花叶
- 地磨薯
- 八楞麻
- 竹砂仁
- 苎麻花
- 黄菀
- 元宝草
- 大叶藜
- 水底龙
- 代赭石
- 白毛草
- 狭叶露珠草
- 朱兰
- 铁篱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