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心果
《中华本草》:牛心果
拼音注音
Niú Xīn Guǒ
别名
牛心梨
英文名
root of Bullocksheart custardapple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番荔枝科植物牛心番荔枝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nona reticulata L.采收和储藏:春、夏季膝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牛心番荔枝,乔木,高约6m。枝有瘤状突起。叶互生;叶柄长1-1.5cm;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9-30cm,宽3.5-7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钝,侧脉在上面扁平,下面凸起。花2-10朵成束,总花梗与叶对生或互生;萼片3,小,卵圆形;花瓣6,2轮;内轮花瓣退化成鳞片状;外轮花瓣长圆形,长2.5-3cm,肉质,黄色,基部紫色;雄蕊多数,药隔膨大;心皮多数,长圆形,被长柔毛,每心皮有胚珠1颗。果实由多数不分开的心皮连合成一肉质聚合浆果,圆球状心形,直径5-12.5cm,成熟时暗黄色,果肉牛油状。种子长卵圆形。花期冬末至早春,果期翌年3-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原产热带美洲,现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资源分布: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有引种。
化学成分
果实含蛋白质1.6%,脂肪0.26%,糖类16.84%,叶和茎中含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马胺(dopamine),衡州乌药碱(coclaurinde)。茎皮中含14-羟基-25-脱氧比丽巴素(14-hydroxy-25-desoxyrollinicin),肉叶番荔枝辛(reticulatacin),鹅掌揪碱(liriodenine),布拉它辛(bullatacin),左旋贝壳杉-16-烯-19-酸(kaur-16-en-19-oic acid),16β,17-二氢左旋贝壳杉烷-19-酸甲酯[methyl 16β,17-dihydro-(-)-kauran-19-oate]。根和根茎含网叶番荔枝亭碱(reticulatine),番荔枝碱(anonaine),白兰花碱(michelalbine)好去甲含笑碱(normicheline)A,鹅掌揪碱,左旋贝壳杉-16-烯-19-酸,16α-羟基左旋,贝壳杉烷-19-酸[16α-hydroxy-(-)-kauran-19-oic acid],17-羟基-16β-左旋贝壳杉烷-19-酸甲酯[methyl17 -hydroxy-16β-(-)-kauran-19-oate]。
性味
味苦;甘;性寒
归经
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止痢;驱虫。主热毒痢痢疾;肠道寄生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0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果实:味苦、性寒,为驱虫,止痢药。本种果实可食,为热带地区着名的水果。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裂果卫矛
- 候风藤
- 湖北海棠
- 红毒茴
- 野辣烟
- 羊角藤
- 石蔓藤
- 野京豆
- 野草香
- 鄂西天胡荽
- 南酸枣
- 驴蹄草
- 过江龙
- 何首乌
- 灯油藤子
- 白鹇
- 蓼螺
- 冬葵叶
- 虫莲
- 冰糖草
- 野葱
- 癣草
- 大叶蛇泡簕
- 马唐
- 土贝母
- 黄毛榕
- 粗毛蹄盖蕨
- 石笔海胆
- 鸡挂骨草
- 石燕
- 水冬瓜叶
- 薄荷露
- 凤仙
- 莱菔子
- 枫香树根
- 异型莎草
- 莲须
- 豆瓣绿
- 阴阳枫
- 了哥王
- 芭茅果
- 蒙古扁桃
- 三铃子
- 秘鲁香胶
- 咸秋石
- 苦草
- 兴安薄荷
- 落新妇
- 白绒草
- 白垩铁线蕨
- 黄泡子
- 括金板
- 甜瓜花
- 毒鱼藤
- 砗磲
- 胡桃仁
- 灵寿茨
- 鼋甲
- 桂木干
- 枸橘刺
- 马蹄草
- 孔雀尾
- 禾叶风毛菊
- 血余
- 台湾牛奶菜
- 姜三七
- 枇杷花
- 无风自动草
- 裸茎千里光
- 大叶金锦香
- 哈蟆油
- 藏菖蒲
- 山橿
- 大叶排草
- 豆腐
- 白乳菇
- 鳍蓟
- 盘石龟
- 八目鳗
- 灯台树
- 生瓜
- 大靛根
- 矮脚苦蒿
- 粉团花
- 牛心果
- 胡麻花
- 覆盆子
- 牛奶树子
- 蘽根
- 红蓝地花
- 朱兰
- 栓皮栎
- 桔梗
- 红三七
- 红轮千里光
- 南方红豆杉
- 水仙花
- 淡菜
- 钝齿铃子香
- 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