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地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蓝地花
拼音注音
Hónɡ Lán Dì Huā
别名
长茎飞蓬、紫苞飞蓬
来源
菊科红蓝多花Erigeron elongatus Ledeb.,以全草、根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新疆、四川。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活血。主治结核型、瘤型麻风,视物模糊。
用法用量
全草1~3钱;根3~5钱。炖肉服治眼病。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红蓝地花
拼音注音
Hónɡ Lán Dì Huā
别名
灯盏花、白带丹
英文名
Herba of Longstem Fleabane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长茎飞蓬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igeron elongatus Ledeb.采收和储藏:夏季采集,洗净,切碎晒干。
原形态
长茎飞蓬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50cm。主根较短,上生多数须根。茎直立,中部以上分枝,带紫色或少有绿色,疏被微毛。叶全缘,质较硬;基生叶集成莲座状,花后枯菱,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10cm,宽1-11mm。基部下处成叶柄;中部以上叶长0.5-7cm,宽0.7-8mm,先端急尖,无叶柄。头状花序通常较少,排列成伞房状或圆锥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条状披针形,紫色,有腺毛;舌状花二型;外围舌状,长不超过筒状花或等长,淡紫以,内层细管状,无毛;两性花筒状,黄色,上端裂片暗紫色。瘦果长圆状披针形;冠毛白色,2层。花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的山坡和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活血。主结核型;瘤型麻风、视物模糊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炖肉服。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红蓝地花
拼音注音
Hónɡ Lán Dì Huā
别名
灯盏花、白带丹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长茎飞蓬的全草。夏季采集。洗净,切碎晒干。
原形态
直立草本,高20~70厘米,全株被毛。主根较短,上生多数须根。单叶互生,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叶缘上部具浅锯齿及缘毛。头状花序顶生,淡紫色。瘦果,扁平,冠毛为柔软的刺毛。
生于干燥草坡、林下灌木丛中。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活血。治结核型、瘤型麻风。
复方
治眼雾:红蓝地花根三至五钱。炖肉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花生油
- 三角叶冷水花
- 三钻七
- 胡椒
- 黄瓜子
- 花红叶
- 山羊角
- 四季海棠
- 山东肿足蕨
- 花叶冷水花
- 花叶秋海棠
- 花椒簕
- 花蕊石
- 三叶海棠
- 三品一枝花
- 水红袍
- 双肾藤
- 山半夏
- 山大黄
- 荭草
- 山猫儿
- 三轮蒿
- 山矾根
- 伞形梅笠草
- 褐盖肉齿菌
- 诃子
- 双肾子
- 花松萝
- 山橿
- 蒿雀
- 虎尾兰根
- 上天梯
- 红雪柳
- 花叶矮沱沱
- 山桐子
- 薅田藨根
- 虎耳兰
- 虎耳还魂草
- 伞花马钱
- 山艾叶
- 诃子叶
- 鹤骨
- 四楞筋骨草
- 黄瓜
- 山地豆
- 山大烟
- 三叶木蓝
- 花苜蓿
- 花酸苔
- 山梅花根皮
- 三白草根
- 虎刺
- 虎尾轮
- 十八症
- 山佩兰
- 胡颓子根
- 山杨树皮
- 三果木皮
- 葫芦七
- 山甘草
- 红香藤
- 山慈菇叶
- 荷苞花
- 山羊肉
- 四叶七
- 四时青
- 山乌桕根
- 荷叶
- 三月花
- 山皂角
- 山稔叶
- 虾蟆
- 四方麻
- 山乌桕叶
- 山乌珠根
- 胡燕卵
- 山岗荚
- 山扁豆子
- 山甘草根
- 虎牙
- 山羊耳
- 山胡椒叶
- 山芹根
- 山苍子
- 宿根亚麻
- 山橘叶
- 三筒管
- 山苍子叶
- 十大功劳叶
- 红铁泡刺
- 花花草
- 茴香茎叶
- 蒿枝七
- 薅田藨
- 山羊参
- 衡州乌药
- 韩信草
- 红郎伞
- 丝瓜子
- 胡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