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木蓝
《中华本草》:三叶木蓝
拼音注音
Sān Yè Mù Lán
别名
地蓝、野蓝。
英文名
Trifoliolate Indigo
出处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三叶木蓝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digofera trifoliata L.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三叶木蓝 多年生草本。茎平卧或近直立,茎部木质;幼枝有平贴毛,不久即胶落近无行。叶互生;叶柄长6-10mm,纤细;托叶微小;三出羽状或掌状复叶,叶片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2.5cm,宽4-7mm,先端圆,具小尖,基部楔形,上面灰绿色,下面淡绿色而有暗褐色或红色腺点,两面均被紧贴的柔毛。花集成腋生的近似头状的总状花序,花梗极短,花极小,有花6-12朵;花萼钟状,长约2.5mm,密生长硬毛,萼5裂,萼齿刚毛关;蝶形花冠红色,长5-7.5mm。荚果线形,下垂,长1-1.6cm,北腹两侧缝线有明显的隆脊,初时有毛,后渐变为无毛。种子6-8颗。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上山坡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30-60cm,上部草质,基部木质。小叶3个或脱落,倒长卵形或倒椭圆形,长1-2.5cm,宽4-7mm,先端圆,具小尖,基部楔形,两面均被白色柔毛,下面可见暗褐色腺点。总状花序腋生,萼钟状,密生长硬毛,花冠红棕色,比萼长2-3倍。荚果条形,长1-1.6cm,种子6-8枚。
化学成分
种子含有蛋白质(22%-31%),糖类(9.68%-11.80%),脂质(lipid)(1.61%-3.91%)。蛋白质中主要为球蛋白(globulin),清蛋白(albumin)。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咽喉肿痛;发热头痛;痄腮;乳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味苦,性寒。有清热消肿。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乳腺炎。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叶木蓝
别名
地蓝根
来源
豆科三叶木蓝Indigofera trifoliata 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消肿。主治急慢性咽喉炎。外用治乳腺炎。
用法用量
根3~4钱,水煎服;外用全草适量,水煎外洗。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菝葜叶
- 十萼茄
- 三张叶
- 三棱草
- 三色堇
- 三钻风
- 伤寒草根
- 鼻血雷
- 三叶槭根
- 三尖杉根
- 三角泡
- 蛤壳
- 三叶罗伞
- 三棱马尾
- 三棱
- 扁豆藤
- 伤寒头
- 三尖杉
- 三朵云
- 三条筋
- 伞杨
- 豆渣树
- 鲎胆
- 鲛鱼皮
- 十姊妹
- 土玉桂
- 伤寒草
- 三叶青
- 三花枪刀药根
- 三爪龙
- 三角草
- 上石田螺
- 升麻草
- 小黄构
- 荠薴
- 野芭蕉
- 牛耳枫子
- 寄生黄
- 羚羊角
- 三叶委陵菜
- 伸筋草
- 丝毛毛毡草
- 柳白皮
- 花生衣
- 刺梨
- 青兔耳风
- 三头灯心草
- 豪猪肉
- 白花果
- 三叶委陵菜根
- 三面刀
- 苍耳花
- 三叶鬼针草
- 丝瓜藤
- 光石韦
- 三翅铁角蕨
- 刺桐花
- 丝瓜叶
- 十二槐花
- 犀牛皮
- 石楠
- 翠雀花
- 枪刀药
- 上山龙
- 硬飘拂草
- 杧果核
- 白矾
- 鸦椿卫矛
- 白猪栗根
- 三对节
- 细叶草乌
- 草乌头
- 峨眉半边莲
- 火焰草
- 鼻烟
- 枯萝卜
- 火头根
- 洋白蜡树
- 大绿藤
- 青蒿
- 蝉翼藤
- 樟木子
- 真藓
- 茉莉花
- 鱼蓼
- 温泉
- 龙常草
- 多花胡枝子
- 紫背天葵草
- 独叶白芨
- 竹节七
- 石榴叶
- 红大戟
- 高粱泡叶
- 牛目椒
- 羊奶子
- 小年药
- 柿漆
- 白子菜
- 遍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