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木蓝
《中华本草》:三叶木蓝
拼音注音
Sān Yè Mù Lán
别名
地蓝、野蓝。
英文名
Trifoliolate Indigo
出处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三叶木蓝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digofera trifoliata L.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三叶木蓝 多年生草本。茎平卧或近直立,茎部木质;幼枝有平贴毛,不久即胶落近无行。叶互生;叶柄长6-10mm,纤细;托叶微小;三出羽状或掌状复叶,叶片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2.5cm,宽4-7mm,先端圆,具小尖,基部楔形,上面灰绿色,下面淡绿色而有暗褐色或红色腺点,两面均被紧贴的柔毛。花集成腋生的近似头状的总状花序,花梗极短,花极小,有花6-12朵;花萼钟状,长约2.5mm,密生长硬毛,萼5裂,萼齿刚毛关;蝶形花冠红色,长5-7.5mm。荚果线形,下垂,长1-1.6cm,北腹两侧缝线有明显的隆脊,初时有毛,后渐变为无毛。种子6-8颗。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上山坡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30-60cm,上部草质,基部木质。小叶3个或脱落,倒长卵形或倒椭圆形,长1-2.5cm,宽4-7mm,先端圆,具小尖,基部楔形,两面均被白色柔毛,下面可见暗褐色腺点。总状花序腋生,萼钟状,密生长硬毛,花冠红棕色,比萼长2-3倍。荚果条形,长1-1.6cm,种子6-8枚。
化学成分
种子含有蛋白质(22%-31%),糖类(9.68%-11.80%),脂质(lipid)(1.61%-3.91%)。蛋白质中主要为球蛋白(globulin),清蛋白(albumin)。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咽喉肿痛;发热头痛;痄腮;乳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味苦,性寒。有清热消肿。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乳腺炎。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叶木蓝
别名
地蓝根
来源
豆科三叶木蓝Indigofera trifoliata 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消肿。主治急慢性咽喉炎。外用治乳腺炎。
用法用量
根3~4钱,水煎服;外用全草适量,水煎外洗。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鹤骨
- 黄瓜
- 山地豆
- 山大烟
- 花苜蓿
- 花酸苔
- 虎尾轮
- 十八症
- 山佩兰
- 胡颓子根
- 山杨树皮
- 三果木皮
- 葫芦七
- 山甘草
- 红香藤
- 山慈菇叶
- 荷苞花
- 山羊肉
- 四叶七
- 四时青
- 山乌桕根
- 荷叶
- 三月花
- 山皂角
- 山稔叶
- 虾蟆
- 四方麻
- 山乌桕叶
- 山乌珠根
- 胡燕卵
- 山岗荚
- 山扁豆子
- 山甘草根
- 虎牙
- 山羊耳
- 山胡椒叶
- 山芹根
- 山苍子
- 宿根亚麻
- 山橘叶
- 三筒管
- 山苍子叶
- 十大功劳叶
- 红铁泡刺
- 花花草
- 茴香茎叶
- 蒿枝七
- 薅田藨
- 山羊参
- 衡州乌药
- 韩信草
- 红郎伞
- 丝瓜子
- 胡麻草
- 花叶矮陀陀
- 花蝴蝶根
- 花血藤
- 山橙叶
- 葫芦巴
- 三白草
- 虎尾草
- 三颗针
- 红花栝楼
- 红茴香叶
- 四方木皮
- 黄瓜仁草
- 荷叶蒂
- 三条筋
- 丝棉木
- 双肾参
- 黄三七
- 四轮香
- 红骨参
- 射干
- 山姜花
- 花脸细辛
- 山楂叶
- 虎肉
- 四方草
- 黄栌根
- 胡桃花
- 三叶罗伞
- 三朵云
- 三棱
- 三棱马尾
- 山土瓜
- 花唐松草
- 荷秋藤
- 虎斑游蛇
- 山矾叶
- 虎胆
- 豪猪毛刺
- 四方盒子草
- 山乌桕
- 三叶槭根
- 山梗菜
- 三尖杉根
- 山楂根
- 山玉桂
- 鲎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