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皮
《中华本草》:丝瓜皮
拼音注音
Sī Guā Pí
英文名
Bark of Luffa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国葫芦科植物丝瓜或奥丝瓜的果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ffa cylindrica (L.) Roem. L. Acutangula (L.)Roxb.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食用丝瓜时,收集刨一的果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粗糙,有棱沟,有微柔毛。茎须粗壮,通常2-4枝。叶互生;叶柄粗糙,长10-12cm,近无毛;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均为10-12cm,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较长,长8-12cm,洗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绿色,有疣点,下面浅绿以,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长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于总状花序的顶端,花序梗粗壮,长12-14cm,花梗长2cm;花萼筒钟形,被短柔毛;花冠黄色,幅状,开后直径5-9cm,裂片5,长圆形,长0.8-1.3cm,宽0.4-0.7cm,里面被黄白色长柔毛,外面具3-5条突起的脉,雄蕊5,稀3,花丝6-8mm,花初开放时稍靠合,最后完全分离;雌花单生,花梗长2-10cm;花被与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长圆柱状,有柔毛,柱头3,膨大。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长15-30cm,直径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纵条纹,未成熟时肉质,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网状纤维,由先端盖裂。种子多数,黑色,卵形,扁,平滑,边毋狭翼状。花、果期夏秋季。
性味
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金疮;痈肿;疔疮;坐板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晒干为末,治金疮疼。2.《分类草药性》:涂疔疮,退火毒,消肿。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丝瓜皮
拼音注音
Sī Guā Pí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葫芦种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果皮。夏、秋间,食用丝瓜时,收集削下的果皮,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丝瓜"条。
功能主治
治金疮,疔疮,坐板疮。
①《滇南本草》:"晒干为末,治金疮疼。"
②《分类草药性》:"涂疔疮,退火毒,消肿。"
用法用量
外用:焙干研末调敷。
复方
治坐板疮疥:丝瓜皮焙干为末。烧酒调搽之。(《摄生众妙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橄榄根
- 斑竹根
- 华金腰子
- 大高良姜
- 阔齿兔唇花
- 棣棠花
- 金橘根
- 地蜂子
- 蜈蚣藻
- 油渣果
- 金盏草
- 甘肃棘豆
- 扇叶阴地蕨
- 赤小豆花
- 光头稗子
- 秦艽
- 柏树油
- 钩石斛
- 粟奴
- 肉根还阳参
- 旋复花
- 南方露珠草
- 侧子
- 小儿血参
- 水慈姑
- 土黄芩
- 大毛红花
- 蚂蚁花根
- 焮麻
- 水栀
- 三角咪
- 瘤毛獐牙菜
- 尖叶川黄瑞木
- 倒地铃
- 花生壳
- 岩筋菜
- 葫芦
- 狗心
- 刺葡萄根
- 牛舌草
- 雀麦
- 满天星
- 玉柏
- 披针叶卫矛
- 亮叶冬青根
- 淡菜
- 石刁柏
- 茴香茎叶
- 桃枝
- 慈姑
- 老虎耳根
- 大叶醉鱼草
- 黄瑞木
- 熊骨
- 青黛
- 无患树蔃
- 华山矾
- 野山芝麻
- 大透骨草
- 小大黄
- 单面针
- 海红
- 石龙子
- 杯菊
- 丢了棒
- 茶子心
- 乌蛇膏
- 秀丽野海棠
- 小筋骨藤
- 虎胆
- 线叶金鸡菊
- 紫弹树
- 黄草乌
- 使君子根
- 腊梅花
- 木锥花
- 箭杆杨
- 独叶一枝花
- 牛筋草
- 油草
- 羊洪膻
- 蜂窝草
- 吊白叶
- 理石
- 细叶七星剑
- 猪肚
- 鲫鱼
- 大红青菜
- 电灯花
- 狗肝菜
- 梨果榕
- 打虫果
- 慈竹笋
- 鲨鱼胆
- 对马耳蕨
- 花叶冷水花
- 鲤鱼胆
- 土荆芥
- 糙壳菱蟹
- 臭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