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牛毛毡
《中华本草》:山牛毛毡
拼音注音
Shān Niú Máo Zhān
别名
田高粱、牛毛草
英文名
all-grass of Fuscous Fimbristylis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褐穗飘拂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mbristylis fusca (Nees) Benth.[Abildgaardia fusca Nees;F.cinnamometorum Hance]采收和储藏:6-9月开花期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褐穗飘拂草,一年生草本,高15-40cm。秆丛生,略粗糙,具茎生叶。叶线形,两面被毛,长5-15cm,宽1-2mm。苞片2-4,叶状,短于花序,或其中片与花序近等长,两面被毛。聚伞花序复出或简单,小穗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7mm,先端渐尖,下部2-3鳞片无花,鳞片卵状披针形,长4-5m,深棕色,先端有短尖,中脉1,背面上部有短糙毛;雄蕊3;花柱长4-5mm,基部膨大,柱头3。小坚果三棱状倒卵形,长约0.9mm,淡棕色,基部渐狭,几无柄,有疣状突起。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丛、田边或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性味
味辛;性凉
归经
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表。主风热感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山牛毛毡
拼音注音
Shān Niú Máo Zhān
别名
田高梁、牛毛草、牛毛毡(《贵州民间药物》),褐穗飘拂草(《广州植物志》),片角草(《中国植物志》)。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暗褐飘拂草的全草。8~9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秆丛生,高20~40厘米。叶线形,长5~15厘米,先端急尖,两面被毛。苞片2~4,叶状,长8~35毫米,被毛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有多数被毛的辐射枝;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6~10毫米;有花鳞片卵状披针形,被粗短毛,棕色,中脉1条;雄蕊3;柱头3。小坚果倒卵形,有三棱,淡棕色或白色。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顶、草地或田中。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湖南、贵州等地。
性味
性平,味辛。
功能主治
解表,清寒热。
复方
治斑疹伤寒:山牛毛毡一两。煎水服。(性味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草龙
- 矩形叶鼠刺
- 仙鹤草根芽
- 福建排草
- 地棠花
- 小球藻
- 鲜黄连
- 长瓣金莲花
- 刺梨根
- 龙棕
- 齿瓣延胡索
- 黎辣根
- 鸡肝散
- 蓝实
- 赤火绳
- 长叶丹参
- 堇宝莲叶
- 多穗石柯果
- 鸡冠草
- 藤金合欢
- 华紫报春花
- 红升丹
- 鹿角草
- 大剑叶木
- 鸡骨草
- 阔齿兔唇花
- 兜兰
- 帽兰
- 长距鸟足兰
- 酸梅簕
- 大叶金锦香
- 黄葛树
- 细叶桉
- 黎罗根
- 鹿心草
- 寒莓叶
- 菵米
- 土贝母
- 薤白
- 吴茱萸叶
- 拔毒草
- 鸡屎白
- 猪毛七
- 鲫鱼骨
- 熊蕨根
- 鸡蛋果
- 篱栏网
- 白头翁
- 蓬莱葛
- 红云草
- 越橘叶
- 石壁莲
- 碎骨红
- 杜仲藤
- 桄榔子
- 白豆
- 豆蔻壳
- 金纳香
- 圆瓣冷水花
- 水獭肝
- 镰羽贯众
- 石碱
- 灵砂
- 梅叶
- 鸡嗉子叶
- 软枣子
- 龙爪叶
- 蘽根
- 喜树皮
- 龙须眼子菜
- 绒毛鸭脚木
- 紫芋
- 鸡腰果
- 乌贼鱼肉
- 藜芦
- 臭油果
- 泽泻
- 蹋菜
- 通天连
- 银柴胡
- 大叶醉鱼草
- 水枇杷
- 长叶山芝麻
- 草血竭
- 大叶马尾连
- 铁苋
- 小罗伞
- 沙糖木
- 火秧竻蕊
- 路旁菊
- 鹭鸶兰
- 竹精
- 钟乳石
- 古山龙
- 天水蚁草
- 蚺蛇胆
- 赛莨菪
- 橘络
- 乌骚风
- 稻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