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牛毛毡
《中华本草》:山牛毛毡
拼音注音
Shān Niú Máo Zhān
别名
田高粱、牛毛草
英文名
all-grass of Fuscous Fimbristylis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褐穗飘拂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mbristylis fusca (Nees) Benth.[Abildgaardia fusca Nees;F.cinnamometorum Hance]
采收和储藏:6-9月开花期采收,洗净,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mbristylis fusca (Nees) Benth.[Abildgaardia fusca Nees;F.cinnamometorum Hance]
采收和储藏:6-9月开花期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褐穗飘拂草,一年生草本,高15-40cm。秆丛生,略粗糙,具茎生叶。叶线形,两面被毛,长5-15cm,宽1-2mm。苞片2-4,叶状,短于花序,或其中片与花序近等长,两面被毛。聚伞花序复出或简单,小穗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7mm,先端渐尖,下部2-3鳞片无花,鳞片卵状披针形,长4-5m,深棕色,先端有短尖,中脉1,背面上部有短糙毛;雄蕊3;花柱长4-5mm,基部膨大,柱头3。小坚果三棱状倒卵形,长约0.9mm,淡棕色,基部渐狭,几无柄,有疣状突起。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丛、田边或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性味
味辛;性凉
归经
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表。主风热感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山牛毛毡
拼音注音
Shān Niú Máo Zhān
别名
田高梁、牛毛草、牛毛毡(《贵州民间药物》),褐穗飘拂草(《广州植物志》),片角草(《中国植物志》)。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暗褐飘拂草的全草。8~9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秆丛生,高20~40厘米。叶线形,长5~15厘米,先端急尖,两面被毛。苞片2~4,叶状,长8~35毫米,被毛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有多数被毛的辐射枝;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6~10毫米;有花鳞片卵状披针形,被粗短毛,棕色,中脉1条;雄蕊3;柱头3。小坚果倒卵形,有三棱,淡棕色或白色。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顶、草地或田中。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湖南、贵州等地。
性味
性平,味辛。
功能主治
解表,清寒热。
复方
治斑疹伤寒:山牛毛毡一两。煎水服。(性味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观音竹
- 山飘儿草
- 鹄绒毛
- 青兔耳风
- 百合
- 云南红豆蔻
- 斑叶堇菜
- 长青草
- 长叶紫珠
- 灯盏细辛
- 长梗排草
- 条参
- 香堇菜
- 小叶金花草
- 蜘蛛抱蛋
- 水藁本
- 骆驼蹄瓣
- 西南金刚藤
- 狭眼凤尾蕨
- 刺梨根
- 花蕊石
- 三叶海棠
- 番杏
- 虎头兰
- 金钱橘饼
- 枇杷叶
- 鸭嘴癀
- 天雄
- 蘑菇
- 山苦菜
- 十大功劳叶
- 悬钩茎
- 水马齿苋
- 仙茅
- 麻柳叶
- 匙叶龙胆
- 棘胸蛙
- 阿氏蒿
- 台蘑
- 藤子甘草
- 九里香
- 通光散
- 滇南寄生
- 龙胡子
- 鼋胆
- 铁扇子
- 红天葵
- 毛葡萄根皮
- 虎掌草叶
- 岩青兰
- 水杨木白皮
- 大金刀
- 藤仲
- 咸虾花
- 枸骨根
- 灯笼草
- 蔓荆子
- 雀翘
- 丝瓜络
- 金橘核
- 米仔兰花
- 针刺铁仔
- 苎花
- 柠檬根
- 盐蛇
- 大伸筋
- 锥栗果壳
- 蜇砂
- 算盘子
- 甜叶菊
- 苎麻
- 楤木花
- 紫菀
- 长杆兰
- 龙角
- 铁篱巴果
- 蝮蛇骨
- 转心莲
- 鸡冠子
- 竹叶兰
- 椴叶独活
- 通经草
- 鳟鱼
- 钟乳石
- 野猪头骨
- 酢浆草
- 自消容
- 一把伞
- 盘羊睾丸
- 肖鸢尾根
- 苦参实
- 桂枝
- 香加皮
- 钻地风
- 小大黄
- 定木香
- 双花堇菜
- 猴头菌
- 斩龙剑
- 山苏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