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槿
《中华本草》:黄槿
拼音注音
Huánɡ Jǐn
别名
棡花、盐水面夹果、朴仔、海麻、海罗树、弓背树。
英文名
Bark or flower of Linden Hibiscus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黄槿的叶、树皮或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tiliaceus L.[Hibiscus tiliaefolius Salisb.]采收和储藏:叶、树皮,全年均可采;花,6-8月,未完全开放时采摘,阴干或晒干。
原形态
黄槿 常绿灌木或乔木,高4-10m。胸径粗达60cm;树皮灰白色;小枝无毛或近于无毛,很少被星状绒毛或星状柔毛。叶草质;叶柄长3-8cm;托叶叶状,长圆形,长约2cm,宽约12mm,先端圆,早落,被星状流柔毛;叶近圆形或广卵形,直径8-15cm,先端突尖,有时短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具不明显细圆齿,上面绿色,嫩时被极细星状毛,逐渐变平滑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状柔毛;叶脉7或9条。花序顶生或腋生,常数花排列成聚散花序,总花梗长4-5cm;花梗长1-3cm,基部有1对托叶状苞片;小苞片7-10,线状披针形,被绒毛,中部以下连合成杯状;萼长1.5-2.5cm,基部合生,萼裂5,披针形,被绒毛;花冠钟形,直径6-7cm,花瓣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长约4.5cm,外面密被黄色星状柔毛;雄蕊往长约3cm,平滑无毛;花柱枝5,被细腺毛。雨果卵圆形,长约2cm,被绒毛,果爿5,木质。种子光滑,肾形。花期6-8月。
生境分布
产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等地。多为栽培。
形状
性状鉴别 叶大多破碎或皱缩,完整叶近圆形或广卵形,直径8-15cm,先端突尖,有时短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具不明显细圆齿,叶下面密被星状柔毛,叶脉7-9条;叶柄长3-8cm,质脆,气微,味淡。花多皱缩成团或不规则形,全体被毛;花萼钟形,先端5裂,萼筒外有苞片7-10枚,线状披针形,花梗长1-3cm,花萼、苞片被绒毛;花冠钟形,花瓣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长约4.5cm,外面密被星状柔毛,雄蕊柱长约3cm,平滑无毛,花柱枝5,被细腺毛。质轻脆。气微,味淡。
性味
甘;淡;性微寒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嗽;疮疖肿痛;木薯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功效有退热、止吐、止咳功能。用于发烧咳嗽支气管炎:叶,外敷肿毒。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槿
别名
黄木槿、桐花、海麻、海麻桐、木麻、公背树
来源
锦葵科黄槿Hibiscus tiliaceus L.,以叶、树皮、花入药。
生境分布
台湾、广东、广西。
性味
甘、淡,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木薯中毒。外用治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鲜花或鲜嫩叶1~2两,捣烂取汁冲白糖水服,重者可日服2~3剂。外用鲜嫩叶或鲜树皮捣烂外敷。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红花岩松
- 山姜
- 蛤壳
- 三叶枫
- 山椒草
- 山稔根
- 河套大黄
- 红白二丸
- 海蜇皮
- 海螵蛸
- 海鳗鳔
- 山马豆根
- 山黄杨子
- 禾叶墨斛
- 红五加
- 红叶甘橿
- 红敷地发
- 桑沥
- 桑黄
- 红毛走马胎
- 水凤仙
- 海杧果
- 虎皮楠
- 刷把草根
- 四季素馨花
- 四川澄茄子
- 红螺塔
- 四方藤
- 圣罗勒
- 胡麻仁
- 花荵
- 三枝叶
- 三楞草
- 红薯细辛
- 花椒
- 山樱桃核
- 三角咪
- 山甜茶
- 山丹花
- 花杜仲藤
- 花椒根
- 葫芦
- 三蕊草
- 实葫芦
- 花叶假杜鹃
- 花楸
- 山水芹菜
- 山油柑叶
- 三铃子
- 山矾花
- 花椒叶
- 三枝标
- 山玉兰
- 虎尾轮根
- 虎皮草
- 虎骨
- 使君子根
- 还筒子
- 黄杞叶
- 胡麻叶
- 荷花
- 山檨叶泡花树
- 使君子
- 使君子叶
- 十大功劳
- 花叶子
- 花斑叶
- 山棯叶
- 山棯子
- 荷青花
- 三爪金龙
- 山胡椒
- 十字苔草
- 鲩鱼
- 山一笼鸡
- 山桂花
- 红蓝地花
- 花生油
- 蕙兰
- 三角叶冷水花
- 三钻七
- 山羊油
- 刷把草
- 胡椒
- 黄瓜子
- 花红叶
- 山羊角
- 四季海棠
- 山东肿足蕨
- 花叶冷水花
- 花叶秋海棠
- 花椒簕
- 花蕊石
- 三叶海棠
- 三品一枝花
- 水红袍
- 双肾藤
- 山半夏
- 山大黄
- 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