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苦菜
《中华本草》:山苦菜
拼音注音
Shān Kǔ Cài
别名
老蛇药、野洋烟
英文名
flower and leaf of High Lettuce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毛脉山莴苣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raddeana Maxim.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毛脉山莴 二年生草本,高65-120cm。全株具乳汁。茎淡红色,常密被狭膜片状毛,上部无毛。叶互生;茎下部叶柄长,上部叶柄渐短,有翅;叶片卵形、椭圆形或三角状长卵形,大头羽状全裂或深裂,边缘有不等大齿缺,下面沿脉有较多的膜片状毛。头状花序圆柱状,径约1cm,有9-10个小花,多个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窄圆锥花序;全为舌状花,黄色;总苞片3-4层。瘦果倒卵形压扁,每有5-6条高起的纵肋,有宽边;果颈喙部极短;冠毛白色,粗糙。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林下、灌丛及平原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风湿痹痛;发痧腹痛;疮疡疖肿;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外用:适量,嫩叶捣膏。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苦菜
拼音注音
Shān Kǔ Cài
别名
老蛇药、野洋烟
来源
菊科山莴苣属植物毛脉山莴苣Lactuca raddeana Maxim.,以全草或根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镇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疮疡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钱,泡酒服;外用适量,嫩叶熬膏或根磨酒搽患处。(治蛇咬伤加大剂量)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山苦菜
拼音注音
Shān Kǔ Cài
别名
野洋烟、老蛇药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高莴苣的花、嫩叶。夏、秋采收。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1~1.5米。茎直立,被柔毛。叶互生,有乳汁,叶片椭圆形,长6~9厘米,宽2.5~3.8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下延成翼,边缘有稀疏的.浅齿,下面叶脉及叶柄被长粗毛。圆锥花序顶生,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内2层较长,外层短;舌状花,黄色。瘦果具多数棱,有冠毛。
本植物的根(野洋烟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驱风,除湿,镇痛。
复方
①治发痧腹痛:山苦菜花研末。每次服三分至五分。
②治痈疡疖肿:山苦菜嫩叶煮水熬膏敷患处。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梭子蟹
- 蓝猪耳
- 水杨木白皮
- 山里红
- 杉木
- 手掌参
- 杉木节
- 猴接骨草
- 山油麻
- 湖北贝母
- 红丹参
- 猴樟果
- 对叶草
- 莲衣
- 山货榔
- 松蒿
- 黑三棱
- 野苦梨根
- 女儿茶
- 多刺绿绒蒿
- 昙花
- 了哥王子
- 鲨鱼胎
- 冬葵子
- 草香附
- 枫寄生
- 野山楂
- 番石榴
- 大铜钱菜
- 草灵仙
- 柠檬
- 南瓜须
- 奶浆木
- 赛莨菪
- 酸角
- 酸叶胶藤
- 酸果藤
- 芋梗
- 顶果膜蕨
- 复羽叶栾树
- 威灵菊
- 黄颔蛇骨
- 酸模
- 酸浆菜
- 蛇退步
- 丁香蓼
- 滇茵陈
- 挪挪果
- 赛番红花
- 百味参
- 东北延胡索
- 灰钉
- 芦莉草叶
- 楠木
- 东方荚果蕨
- 刀豆壳
- 狼把草根
- 羊蹄实
- 红花点地梅
- 豆腐渣果根
- 东风橘
- 兔骨
- 红背叶
- 大金钱草
- 大麦秸
- 檀香
- 五指山参
- 南方红豆杉
- 大蝎子草
- 冬瓜藤
- 将军树
- 南瓜
- 橘红珠
- 楝叶
- 假苦瓜
- 蓝花茶
- 红毛七
- 柠条根
- 带叶报春花
- 毒蛆草
- 黑骨头
- 豆叶七
- 广香藤
- 独行千里
- 短齿楼梯草
- 短柄南蛇藤茎叶
- 女菀
- 伏毛苎麻
- 杜香
- 楠材
- 南赤瓟
- 扭鞘香茅
- 柠鸡儿
- 山椒草
- 凌霄花
- 狗毛草
- 鸨油
- 豆角柴
- 豆蔻
- 胆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