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菖蒲
《中国药典》:藏菖蒲
别名
白菖、菖蒲、泥菖蒲、臭菖、大叶菖蒲
英文名
BHIZOMA ACORI CALAMI
来源
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为天南星科植物藏菖蒲 Acorus calamus L.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形状
本品呈扁圆柱形,略弯曲,长4~20cm,直径0.8~2c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节明显,节间长0.5~1.5cm,具纵皱纹,一面具密集圆点状根痕;叶痕呈斜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侧面茎基痕周围常残留有鳞片状叶基和毛发状须根。质硬,断面淡棕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众多棕色油细胞小点。气浓烈而特异,味辛。
性味
苦、辛,温、燥、锐。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增厚,棕褐色。皮层宽广,薄壁细胞作圈链状排列,有大型的细胞间隙,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叶迹维管束外韧型;内皮层明显。中柱散列多数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薄壁组织中散有棕色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5ml,加热回流2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藏菖蒲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薄层板上,以氯仿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含量程度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
炮制
除去杂质,切成片,晒干。
功能主治
温胃,消炎止痛。用于补胃阳,消化不良,食物积滞,白喉,炭疽等。
用法用量
3~6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
《中国药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血散薯
- 昏鸡头
- 大麻药
- 浮尸草
- 五月霜
- 杜仲藤
- 干漆
- 獾油
- 浮萍
- 蚶
- 含羞草
- 猫骨
- 马骝卵
- 费菜
- 牛尾菜
- 野木瓜
- 荷莲豆菜
- 岗松
- 狗脚迹
- 鸢脑髓
- 茴香虫
- 滴滴花
- 百灵草
- 吹风藤
- 万丈深
- 高粱根
- 白马骨
- 天麻茎叶
- 土半夏
- 异木患
- 漆树根
- 铜线草
- 金牛七
- 香榧草
- 青鱼胆
- 花生壳
- 常春藤
- 圆叶母草
- 海芋
- 帽兰
- 地锦草
- 铁丝灵仙
- 毛莲蒿
- 刺梨根
- 山大颜
- 菊花参
- 川木通
- 砂仁壳
- 风箱树花
- 苦竹叶
- 青酒缸根
- 金雀花
- 南鹤虱
- 奶浆参
- 黄荆
- 蟋蟀
- 地牯牛
- 风藤草
- 铁草鞋
- 花生衣
- 江珧柱
- 吐烟花
- 花叶九节木
- 满树星
- 黑豆衣
- 栗毛球
- 散血莲
- 梨
- 蘽根
- 百足藤
- 扛板归
- 黑草
- 节节草
- 三消草
- 白花菜
- 木槿根
- 老鼠耳
- 蓝花侧金盏
- 竹林消
- 地柏枝
- 草木王
- 猴骨
- 轮叶景天
- 臭黄皮
- 野菰
- 水芹
- 长春花
- 八月瓜
- 小茅香
- 树茭瓜果
- 酸水草
- 野靛青
- 十两叶
- 紫雪花
- 苹婆
- 台湾泡桐
- 藤茶
- 珠兰
- 大叶凤仙花
- 黄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