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菖蒲
《中国药典》:藏菖蒲
别名
白菖、菖蒲、泥菖蒲、臭菖、大叶菖蒲
英文名
BHIZOMA ACORI CALAMI
来源
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为天南星科植物藏菖蒲 Acorus calamus L.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形状
本品呈扁圆柱形,略弯曲,长4~20cm,直径0.8~2c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节明显,节间长0.5~1.5cm,具纵皱纹,一面具密集圆点状根痕;叶痕呈斜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侧面茎基痕周围常残留有鳞片状叶基和毛发状须根。质硬,断面淡棕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众多棕色油细胞小点。气浓烈而特异,味辛。
性味
苦、辛,温、燥、锐。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增厚,棕褐色。皮层宽广,薄壁细胞作圈链状排列,有大型的细胞间隙,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叶迹维管束外韧型;内皮层明显。中柱散列多数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薄壁组织中散有棕色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5ml,加热回流2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藏菖蒲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薄层板上,以氯仿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含量程度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
炮制
除去杂质,切成片,晒干。
功能主治
温胃,消炎止痛。用于补胃阳,消化不良,食物积滞,白喉,炭疽等。
用法用量
3~6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
《中国药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赤楠根
- 水团花根
- 倒水莲
- 兴安薄荷
- 黑水鸡
- 长果荜茇
- 鸱鸺
- 大树三台
- 木豆
- 多叶花椒
- 湖北麦冬
- 毛蒌
- 人血七
- 堆莴苣
- 玉
- 藏绵芪
- 蕹菜
- 化香树叶
- 车前子
- 海藻
- 地黄瓜
- 川山橙根
- 羊角藤叶
- 豺皮
- 车桑子叶
- 倒生莲
- 地花生
- 地黄花
- 石蝴蝶
- 地瓜
- 防已
- 刀豆壳
- 半春莲
- 刀豆
- 人参果
- 蘘荷花
- 代赭石
- 多穗石柯根
- 刺柏
- 车桑子根
- 倒钩刺
- 小凤尾草
- 盐蒿
- 山蚂蝗
- 草木王
- 多花猕猴桃根
- 丁癸草
- 一皮草
- 地涌金莲
- 倒挂牛
- 岩蜈蚣
- 赤麻鸭
- 仰天钟根
- 东北羊角芹
- 黄独零余子
- 椿叶
- 豆根木蓝
- 吊灯花
- 向日葵茎髓
- 地肤苗
- 黄瓜仁草
- 醋栗
- 赤车
- 倒罐子根
- 倒生根
- 牛角三七
- 消石
- 沙前胡
- 杉蔓石松
- 多足蕨
- 冬瓜叶
- 苦丁茶
- 秋枫
- 马先蒿
- 漏篮子
- 水茄冬果
- 刺果卫矛
- 长隔距兰
- 仙鹤草
- 地苏木
- 小六月寒
- 山麻
- 苦楝花
- 密花美登木
- 松树梢
- 长杆兰
- 醋柳果
- 地锦草
- 冬葵果
- 胡桃仁
- 苹果叶
- 大叶凤仙花
- 长叶山芝麻
- 金丝藤仲
- 鸭血
- 大烟锅草
- 无花果
- 木鳖子根
- 杏香兔耳风
- 太平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