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谷根
《中华本草》:川谷根
拼音注音
Chuān Gǔ Gēn
别名
必提珠根
出处
1.川谷之名,始载于《救荒本草》,云:“川谷生汜水县田野中。苗高三四尺,叶似初生薥秫叶微小,叶间丛开小黄白花,结子似草珠儿微小,味甘。”2.《纲目》在薏苡条云:“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米感)也。但可穿做念经数珠,故人亦呼为念珠云。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糺结而味甘也。”综上所述,并核其附图,与今禾本科植物川谷相符。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川谷的根和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ix lacryma-jobi L.var.monilifer Watt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和根茎,洗净,晒干。
原形态
川谷 多年生草本,高1-1.5m。须根较粗,黄白色,径约3mm。秆粗壮,直立丛生,多分枝,基部节上生根。单叶互生;叶片条形至披针形,长10-40cm,宽1-4cm,先端渐尖,基部宽心形,中脉粗厚而明显,两面秃净,边缘粗糙;叶鞘光滑,鞘口无毛;叶舌质硬,长约lmm。总状花序1至数枝,由上部叶鞘内抽出,长3-8cm;雄小穗覆瓦状排列于穗轴之每节上,成上举或点垂的总状花序;雌小蕊包藏于骨质总苞内;总苞卵形或近球形,长8-10mm,宽6-8mm,成熟时光亮而坚硬,近白色、灰色或蓝紫色。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溪边或水沟边。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含2-[2,4-二羟基-7-甲氧基-1,4(2H)-苯并恶嗪-3(4H)-酮]β-D-吡喃葡萄糖甙
性味
甘;淡;微寒
归经
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通淋止血;消积杀虫。主热淋;血淋;膏淋;崩漏;白带;水肿;湿热黄疸;食积腹胀;蛔虫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川谷根
别名
尿珠子根、五谷子根、数珠子根、打碗子根、野薏米根
来源
禾本科薏苡属植物川谷Coix lachrymajobi L.,以根及根状茎入药。秋季采收根部,晒干。
性味
甘、淡,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杀虫。用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水肿,脚气,蛔虫病,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岗梅
- 跳皮树
- 百灵草
- 橘皮
- 鱼脑石
- 狗肾
- 风毛菊
- 蠘
- 椒目
- 关木通
- 丹参
- 曼陀罗子
- 尖头蚱蜢
- 半枫荷根
- 红地榆
- 鱼油
- 镜面草
- 树头菜根
- 大狼毒
- 早禾树
- 海马
- 白千层
- 蒲桃种子
- 老鹤草
- 露蜂房
- 白豆蔻壳
- 薜荔根
- 枸杞叶
- 南苜蓿
- 臭梧桐
- 白炭
- 水线草
- 狸尾草
- 石耳
- 乱草
- 四照花
- 蛾眉石凤丹
- 南蛇竻苗
- 土燕窝
- 观音竹
- 柠条
- 牛筋
- 南天仙子
- 扭筋草
- 豆瓣绿
- 柠檬皮
- 糯米
- 鷃
- 高梁泡叶
- 南方露珠草
- 牛鼻
- 木麻黄种子
- 牛脾
- 华风车子叶
- 绵萆薢
- 全光菊
- 丝瓜根
- 黄荆
- 花叶矮陀陀
- 胡莲
- 枫香脂
- 虾蟆皮
- 木防己
- 茶绒
- 小鱼眼草
- 毛草龙
- 酒
- 大黄茎
- 西藏花椒
- 黄唇鱼鳞
- 缩砂蜜
- 止咳草
- 黄桷浆
- 扛板归根
- 车前
- 紫色翼萼
- 西藏角蒿
- 西南水芹
- 西红柿
- 锈毛旋蒴苣苔
- 西施舌
- 西藏花椒种子
- 西瓜
- 西瓜根叶
- 西桦
- 锡生藤
- 血水草根
- 山桃树皮
- 西红花
- 锈叶野牡丹
- 大狗尾草
- 虾子花
- 象骨
- 锈钉子
- 虾子草
- 西瓜子壳
- 蚬肉
- 云南风车子
- 西河柳
- 虾子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