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蛇膏
《中华本草》:乌蛇膏
拼音注音
Wū Shé Gāo
别名
乌梢蛇
英文名
Black-snake fat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脂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ocysd humnades (Cantor)采收和储藏:宰杀乌梢蛇时,取其脂肪,鲜用。
原形态
乌梢蛇,形体较粗大,头颈区分不明显,全长可达2m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2条黑线纵贯全身,老年个体后段色深,黑线不明显,背脊黄褐纵线较为醒目,幼蛇背面灰绿色,其上有4条黑线纵贯全身。颊鳞1,偶有1小鳞,位于其下,眶前鳞2,眶后鳞2(3);颞鳞2(1)+2,上唇鳞3-2-3式。背鳞16-16(14)-14,中央2-4(6)行起棱。正脊两行棱极强,腹鳞192-205;肛鳞2分,尾下鳞95-137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区或田野、林下等地。行动敏捷,以鱼、蛙、蜥蜴等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性味
辛;咸;平;无毒
归经
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肾聪耳。主耳聋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塞耳。
各家论述
《圣惠方》:耳聋,绵裹豆许塞之。
摘录
《中华本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乌蛇膏
制法
上药细锉,以炼腊月猪脂1千克,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为度,绵滤去滓,下蜡,人瓷器内盛。
功能主治
治风邪毒气,外客皮肤,熏发成肿,游走不定,时发痒痛;成风毒势盛,攻注成疮,焮赤多脓,疮边紧急。
用法用量
每次用少许,涂患处,摩之令热,一日三次。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乌蛇膏
制法
上药都细锉,以清油1.25千克,于铛内入蜡、松脂及药末,煎令黑色,绵滤去滓,都纳铛中,下黄丹,便于武火上不住手搅,候黑色,滴水中如珠子,硬软得所,即成,摊干故帛上。
功能主治
治一切远年恶性毒疮,发背,冷漏疔疮,刀箭所伤。
用法用量
贴患处,一日换二次,以愈为度。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乌蛇膏
炮制
上件细,以炼腊月猪脂二斤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为度,绵滤去渣,下蜡,入瓷器内盛。
功能主治
治风邪毒气外客皮肤,熏发成肿,所起不定,游走往来,时发痒痛,或风毒势盛,攻注成疮,赤多脓,疮边紧急,但是风肿,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用,取少许摩之令热,日三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辞典》:乌蛇膏
拼音注音
Wū Shé Gāo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脂肪。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乌蛇"条。
功能主治
《圣惠方》:"耳聋,绵裹豆许塞之。"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午时茶
- 五色梅根
- 乌贼鱼肉
- 乌鱼刺
- 五香草
- 乌骚风
- 尾叶山柑
- 乌豆根
- 乌鸦
- 五爪风
- 五龙皮
- 尾叶越橘
- 五叶藤
- 娃儿藤
- 乌蛇皮
- 乌金草
- 乌蔹莓
- 五倍子内虫
- 五色梅
- 乌药花
- 乌鱼蛋
- 乌骨麻
- 五指山参
- 乌鸦头
- 五蕊寄生
- 乌泡刺
- 乌蛇胆
- 乌榄根
- 五角叶葡萄
- 乌药
- 五味藤
- 五代同堂
- 乌药子
- 乌藨连
- 五蕊梅
- 五香血藤
- 乌鸦翅羽
- 乌蔹莓五加
- 卫矛
- 五代同堂根
- 五谷虫
- 威灵菊
- 乌药叶
- 五脉绿绒蒿花
- 五气朝阳草
- 五色草
- 委陵菜
- 威灵仙
- 乌灵参
- 五叶木通
- 五叶壁藤
- 五脉山黧豆
- 黄花苜蓿
- 五角枫根
- 微毛柃
- 五凤朝阳草
- 黄背草根
- 乌毛蕨贯众
- 火棘
- 蝈蝈
- 一枝香
- 退血草
- 罗锅底
- 赤楠
- 山小橘
- 白蜡树皮
- 多苞糙苏
- 百灵草
- 偏瓣花根
- 饴糖
- 红叶树
- 猫胡子花
- 美人蕉
- 蝮蛇蜕皮
- 黄荆叶
- 冬瓜
- 香茅根
- 落葵花
- 青活麻
- 篱栏网
- 阴香根
- 猴头菌
- 黄葵
- 湖北地黄
- 醋栗
- 橘核
- 盘龙参
- 厚叶牛耳草
- 吴茱萸叶
- 窝儿七
- 清香桂
- 小贯众
- 血当归
- 绿花独活
- 蚕砂
- 刺龙牙
- 陈壶卢瓢
- 小棕皮头
- 赤麻鸭
- 钗子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