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叶泡
《中华本草》:五叶泡
拼音注音
Wǔ Yè Pào
别名
小猛虎、鸡足刺、越南山泡、五爪风、假五加皮、猫枚筋
英文名
Root or leaf of Cochinchina Raspberry
出处
出自《华南千种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蛇泡筋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cochinchinensis Tratt.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蛇泡筋 攀援灌木。茎、叶柄、花序和叶片下面中脉有小钩状皮刺,小枝幼时有黄色绵毛,后脱落。掌状复叶,叶柄长4-5cm;小叶柄长3.5mm,疏生柔毛;小叶5,纸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5-9cm,宽2-3.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尖锯齿,下面密生土黄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其有少数腋生总状花序,密生黄色绒毛;花梗4-8mm;苞片掌状浅裂,早落;花白色,直径8-12mm;萼筒内密生灰色绒毛。聚合果球形,直径7-10mm,黑色。花期3-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抵海拔至中海拔灌木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
性味
苦;辛;温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行气止痛。主风湿痹痛,跌打伤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8g。
各家论述
《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驱风,除湿,行气。治腰腿痛,四肢痹痛,风湿骨痛。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五叶泡
拼音注音
Wǔ Yè Pào
别名
小猛虎、鸡足刺(《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华南千种草药》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越南悬钩子的根或叶。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原形态
攀援灌木。枝有小钩刺。掌状复叶,小叶5片,上部有时3片,长椭圆形、倒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9厘米,宽2~3.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下面密被土黄色绒毛,脉上有小钩刺;叶柄长约5厘米,具小钩刺;托叶早落,羽状分裂。花排成短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腋生和顶生,密被黄色绒毛;苞片掌状浅裂或篦齿状,早落;花直径8~12毫米;萼筒钟状,外被黄色绒毛,内被灰色绒毛,裂片阔卵形,先端数齿裂;花瓣白色,近圆形;雄蕊极多数,雌蕊30~40枚。果球形,黑色,小核果长椭圆状肾形,有横棱。花期3~5月。
生境分布
生于灌木丛中。分布我国南部。
性味
《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温。"
功能主治
《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驱风,除湿,行气。治腰腿痛,四肢痹痛,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6钱。外用:捣敷。
复方
治跌打肿痛:五叶泡叶,捣敷。(《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木防己花
- 小虎耳草
- 碎骨仔树
- 小茜草
- 砂漏芦根
- 梅花刺根
- 密纹薄芝
- 穗花蛇菰
- 刺莓果根
- 金银花子
- 西南卫矛
- 小血藤
- 棉花藤
- 小距紫堇
- 刺黄柏叶
- 杧果钉
- 木黄连
- 木达地黄
- 血见愁
- 金老梅叶
- 肾经草
- 云南希草
- 小野鸡尾
- 梅花刺果
- 刺果甘草
- 云防风
- 木半夏根
- 母猪半夏
- 小白棉
- 小羊桃
- 西瓜霜
- 小金樱
- 算盘子叶
- 象头花
- 小豆柴
- 石面枇杷
- 金花茶叶
- 蛇头细辛
- 曼陀罗叶
- 墨汁鬼伞
- 金银花露
- 匙羹藤
- 小通草
- 小粘药
- 一味药根
- 血风藤
- 小石藓
- 金边莲
- 锦灯笼
- 西藏鸡爪草花
- 小石松
- 肾萼金腰
- 金锦香
- 毛五加皮
- 小苦参
- 血经草
- 刺叶楤木
- 金钟花
- 密枝问荆
- 刺槐花
- 小红藤
- 小红参
- 匙叶黄杨
- 金钱松叶
- 小红柳根
- 金花蚤草
- 冲天果
- 冲天伞
- 云实蛀虫
- 扁豆
- 小红蒜根
- 木半夏果实
- 血水草根
- 小酒瓶花
- 杧果树皮
- 金钱苦叶草
- 硕苞蔷薇
- 金缕半枫荷
- 金色狗尾草
- 木绣球茎
- 小雪人参
- 小酒饼花
- 小苏苏棵花
- 刺黄柏茎叶
- 小红袍
- 小红花
- 胜红蓟
- 密褶红菇
- 小红人
- 锈毛钝果寄生
- 石香葇
- 金边兔耳
- 小金挖耳
- 小婆婆纳
- 刺楸树根
- 木芙蓉根
- 西藏水黄连
- 小花清风藤
- 锈毛旋蒴苣苔
- 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