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根
《*辞典》:五龙根
拼音注音
Wǔ Lónɡ Gēn
别名
五爪龙(《生草药性备要》),九龙根(《本草求原》)。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为桑科植物掌叶榕的根或根皮。8月后采收。
原形态
掌叶榕,又名:丫枫小树、鸦枫(《植物名实图考》),火龙叶(《岭南采药录》),佛掌榕、牛奶子、毛桃树、三龙爪、熊掌草、三叉刀、牛奶水。
灌木或小乔木,高2~8米,有乳汁,枝、叶、叶柄和花托均被锈色或淡黄色刚毛。单叶互生;卵形、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8~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浑圆或心形,边缘有锯齿,全缘或3~5深裂,两面均粗糙,但沿主脉上有刚毛,基生叶脉3~7条,侧脉5~7对;叶柄粗壮,长2~7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长12~18毫米。花托(隐头花序)球形,成对腋生,无柄或近无柄,直径8~20毫米;基生苞片卵形,渐尖;雄花和雌花生在不同的花序托中;花被片各引雄花有雄蕊2或3。小成果,骨质,有粗毛。
生境分布
多生于山谷、水旁、密林及旷地上。分布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味
甘微苦,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甜辛,性平。"
②《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温。"
③《陆川本草》:"甘,平。"
功能主治
祛风湿,壮筋骨,去瘀,消肿。治风湿痿痹,劳伤,浮肿,跌打损伤,妇人经闭,白带,乳少。
①《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疥。洗疳痔。去皮肤肿痛;根:治热咳痰火,理跌打刀伤;浸酒:祛风,壮筋骨。"
②《植物名实图考》:"治风气,去红肿。"
③《福建民间草药》:"祛风解毒,化湿行气。"
④《陆川本草》:"强壮,通乳。治风湿骨痛,跌打驳骨,妇人乳少。"
⑤《南宁药物志》:"根皮:行气,去风湿,利关节,壮筋骨。治跌打接骨,风湿痿痹,去瘀生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风湿痛:佛掌榕根二两,猪蹄(七寸)半斤,黄酒二两。加水适量,煎取半腕,分两次服,每隔四至六小时服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劳力过度:佛掌榕根一两,墨鱼一只。酌加黄酒二两,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经闭,产后瘀血腹痛:佛掌榕根一至二两。酒水煎服。
④治睾丸肿大:粗叶榕鲜根二至四两。水煎服。
⑤治白带:粗叶榕干根二两。水煎服。
⑥治瘰疬:粗叶榕干根二至三两。水煎服。(③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茶条槭
- 枸骨根
- 毛赤车
- 角翅卫矛
- 腊瓣花
- 鸡爪槭
- 西施舌
- 蝈蝈
- 羊耳蒜
- 黄三七
- 白花猪母菜
- 入地金牛
- 圆锥花南蛇藤根
- 黄金线
- 荠苎
- 长毛风毛菊
- 白杨树根皮
- 大叶树萝卜
- 血藤
- 苦竹根
- 饭汤子
- 理石
- 云牛膝
- 野饭豆
- 金橘露
- 黄山鳞毛蕨根
- 异叶青兰
- 凫肉
- 水火麻
- 狼肉
- 楮皮间白汁
- 蓝桉根皮
- 千金藤
- 胡子七
- 密花美登木
- 慈竹
- 地红子
- 菟丝
- 田螺
- 黄麻灰
- 北豆根
- 小白绵参
- 宽叶荨麻
- 广西莪术
- 五指毛桃果
- 石床
- 狗娃花
- 杨梅叶蚊母树根
- 三颗针
- 轮叶铃子香
- 白花九里明
- 红花山牵牛
- 两栖蓼
- 金珠柳
- 黄缅桂
- 断线蕨
- 蛇附子
- 薄荷素油
- 青桐翠木
- 冰片
- 仰天钟根
- 对叶油麻根
- 三叶铜钱草
- 蟛蜞
- 竻苋菜
- 钟乳石
- 红靛
- 针刺铁仔
- 细叶马料梢
- 白淋草
- 如意草
- 紫背草根
- 稷米
- 美丽鳞毛蕨
- 刺叶楤木
- 筋藤
- 山麻黄
- 猪蓼子草
- 苦竹沥
- 白胶香
- 赛繁缕
- 乌龟
- 残槁蔃
- 洋草果
- 软丝藻
- 巴豆叶
- 白花杆
- 紫鸭跖草
- 大花剪秋罗
- 大绿藤
- 白苏子油
- 落霜红根
- 花姬蛙
- 五加皮
- 苏铁果
- 追骨风
- 花皮胶藤
- 姜黄
- 两面青
- 川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