鮠鱼
《中华本草》:鮠鱼
拼音注音
Wéi Yú
别名
魾、鳠、魤、鮰鱼、白戟鱼、阔口鱼
英文名
longirostral fish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1.《纲目》:鮠,生江淮间,无鳞鱼,亦鲟属也。头尾身鳍,俱似鲟状,惟鼻短尔。口亦在颌下,骨不柔脆,腹似鲇鱼,背有肉鳍。郭璞云,鳠鱼似鲇而大,白色者是矣。北人呼鳠,南入呼鮠,并与鮰音相近,迩来通称鮰鱼,而鳠、鮠之名不彰矣。
来源
药材基源:为鮠科动物长吻鮠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unther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长吻鮠,体延长,长约25cm,为体高的5-6倍。吻锥形,向前显着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上、下颌上均具锋利的细牙齿数排。肩骨显着突出,位于胸鳍前上方,头顶部多少裸露,侧线平直。背鳍Ⅱ,6-7,最后一硬棘的后缘有细锯齿。胸鳍刺发达,臀鳍14-18,无硬刺。臀鳍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鳍。全体裸露无鳞,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江河中多栖于水的底层。食小型鱼类、虾类及水生昆虫等。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
性味
味甘;平;无毒
归经
脾经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开胃;行水。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水气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注意
1.《本草图经》:“能动痼疾。不可与野雉、野猪肉合食,令人患癞。”2.《饮食须知》:“同鹿肉食,杀人。赤目赤须者忌食。”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阔口鱼,能开胃进食,下膀脱水气,病人食之,无发毒之虑,食品中之有益者也。2.《本草拾遗》:下膀胱水,开胃。3.《日用本草》:补中益气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鮠鱼
拼音注音
Wéi Yú
别名
魾、鳠(《尔雅》),魤(《本草拾遗》),懒鱼(《本草图经》),蛔鱼、蜾鱼(《纲目》),白戟鱼(姚可成《食物本草》),阔口鱼(《本经逢原》),白冀(《随息居饮食谱》)。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鲍科动物长吻鮠的肉。
原形态
体延长,长约25厘米,为体高的5~6倍。吻锥形,向前显着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上下颌上均具锋利的细牙齿数排。肩骨显着突出,位于胸鳍前上方,头顶部多少裸露。侧线平直。背鳍Ⅱ6~7,硬棘后缘有细锯齿。胸鳍刺发达,内缘也有锯齿。臀鳍14~18,无硬刺。臀鳍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鳍。全体裸露无鳞,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
生活于江河中,多栖于水的底层。捕食小型鱼类、虾、蟹、螺及水生昆虫等。产卵期5~6月。冬季在有岩石的深水处越冬。
生境分布
分布长江流域。
性味
甘,平。
①《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①《本经逢原》:"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下膀胱水,开胃。"
②《日用本草》:"补中益气。"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阔口鱼,能开胃进食,下膀胱水气,病人食之,无发毒之虑,食品中之有益者也。"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猬心肝
- 维氏假瘤蕨
- 菵米
- 无缝珠
- 无风自动草
- 文鳐鱼
- 王母钗
- 茯神木
- 网眼瓦韦
- 薇籽
- 无漏子
- 网脉山龙眼
- 猕猴桃根
- 微籽
- 小狼毒
- 猬脂
- 橘根
- 蜻蜓
- 蝤蛴
- 鼠曲草
- 罗勒子
- 千里马
- 桉油
- 豪猪千
- 天韭
- 小蓑衣藤
- 漏斗瓶蕨
- 挖耳子草
- 凤眼果根
- 苍耳根
- 榆蘑
- 风兰
- 龙珠子
- 锯齿草
- 红敷地发
- 扁豆叶
- 羊角桃
- 齿瓣延胡索
- 大叶子
- 歪脖子果
- 插田泡
- 对叶榕
- 郎伞木
- 香菇
- 蛇婆
- 苦竹叶
- 荚蒾
- 七里香
- 砂仁壳
- 海松子
- 淡秋石
- 毛葡萄
- 华萝藦
- 蛮刀背
- 仙鹤草
- 新塔花
- 芭蕉叶
- 飞天蜈蚣
- 黄瓜叶
- 短茎独活
- 狗肝菜
- 和合草
- 蚯蚓
- 石韦
- 太平莓
- 蜗牛壳
- 密陀僧
- 水禾麻
- 矮地茶
- 粘鱼须
- 薄雪草
- 中华莛子藨
- 鸡枞
- 接骨木
- 狼油
- 梓白皮
- 狗肉
- 红山药
- 理肺散
- 西洋菜干
- 毛蕊花
- 点腺过路黄
- 多茎野豌豆
- 山慈姑花
- 东方荚果蕨
- 楮实
- 鸡爪槭
- 蝮蛇皮
- 挖耳草根
- 鹤肉
- 榕须
- 马蹄金
- 白草根
- 匙叶黄杨
- 王瓜子
- 蕨菜
- 菜豆树
- 刺菠
- 老君须
- 窝儿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