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
《中华本草》:莴苣
拼音注音
Wō Jù
别名
莴苣菜、千金菜、莴笋、莴菜、藤菜
英文名
Garden Lettuce, stem and leaf of Garden Lettuce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本草衍义》:莴苣,今莱中惟此自初生便堪生啖,四方皆有,多食昏人眼,蛇亦畏之。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莴苣的茎和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satiua L. [L.scariola L. var. satiua (L.) Hook. F.]采收和储藏:春季嫩茎肥大时采收,多为鲜用。
原形态
莴苣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粗,厚肉质。基生叶丛生,向上渐小,长圆状倒卵形,长10-30cm,全缘或卷曲皱波状;茎生叶互生,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有15个小花,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舌状花黄色。瘦果狭或长椭圆状倒卵形,灰色、肉红色或褐色,微压扁,每面有纵肋7-8条,上部有开展柔毛,喙细长,淡白色或褐红色,与果身等长或稍长,冠毛白色。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赤有野生。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莴苣汁对白色念珠菌生长具抑制作用[1]。2.保肝作用 大鼠以莴苣提取物1.0g/kg剂量腹腔注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血清AST(天冬氨酸转氨),ALT(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着改善肝小叶脂肪性病变及细胞坏死[2]。3.免疫生物学作用 从莴苣汁分离的莴苣凝集素(prickly lettuce agglutinin,PLA)可使大、小鼠红细胞凝含有。可调节鼠类脾脏B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反应[3,4]。4.毒生 莴苣丙核武器提取物,诱变试验阴性[5]。
性味
味苦;甘;性凉
归经
归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
利尿;通乳;清热解毒。主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虫蛇咬伤;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
1.《本草衍义》:多食昏人眼。[br]2.《滇南本草》:常食目痛,素有目疾者切忌。
复方
①治小便不下:莴苣捣成泥,作饼贴脐中。(《海上方》)②治小便尿血:莴苣,捣敷脐上。(《纲目》)③治产后无乳:莴苣三枚,研作泥,好酒调开服。(《海上方》)④治沙虱毒:敷莴苣菜汁。(《肘后方》)⑤治蚰蜒入耳:莴苣叶一分(干者),雄黄一分。捣罗为末,用面糊和丸,如皂荚子大。以生油少许,化破一丸,倾在耳中,其虫自出。(《圣惠方》)⑥治百虫入耳:莴苣捣汁,滴入自出。(《圣济总录》)。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2.《日用本草》:利五脏,补筋骨,开膈热,通经脉,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3.《滇南本草》:治冷积虫积,痰火凝结,气滞不通。4.《纲目》: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5.《医林纂要》:泻心,去热,解燔炙火毒。6.《随息居饮食谱》:利便,析酲,消食。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莴苣
拼音注音
Wō Jù
别名
莴苣菜(《肘后方》),千金菜(《清异录》),莴笋(《滇南本草》),莴菜(《纲目》),蕂菜(《河北药材》)。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菊科植物莴苣的茎、叶。春季嫩茎肥大时采收。
原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光滑无毛,嫩时呈棍棒状,肥大如笋,肉嫩脆味美。如不采收,则逐渐伸长而成花茎,于上部分枝开花。叶基部丛生;长椭圆形、倒卵形或舌状,亦有呈披针形者,全缘或边缘皱折,或有不整齐的齿状缺刻,无恬;茎生叶互生,基部耳状抱茎。头状花序有长梗,排列成顶生的圆锥状花丛;总苞圆筒状,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花两性,全部为舌状花,舌片先端5齿裂,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卵形,扁平,海面具3条突出的纵棱,先端具喙。种子黑褐色或灰白色。花期夏季。
本植物的种子(莴苣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栽培。
性味
苦甘,凉。
①《嘉佑本草》:"冷,微毒。"
②《日用本草》:"味苦,寒平。"
③《饮膳正要》:"苦,冷,无毒。"
④《医林纂要》:"苦甘,寒。"
归经
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撮要》:"手少阴经。"
功能主治
治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
①《本草拾遗》:"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
②《日用本草》:"利五脏,补筋骨,开膈热,通经脉,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
③《滇南本草》:"治冷积虫积,痰火凝结,气滞不通。"
④《纲目》:"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
⑤《医林纂要》:"泻心,去热,解燔炙火毒。"
⑥《随息居饮食谱》:"利便,析酲,消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注意
①《本草衍义》:"多食昏人眼。"
②《滇南本草》:"常食目痛,素有目疾者切忌。"
复方
①治小便不下:莴苣捣成泥,作饼贴脐中。(《海上方》)
②治小便尿血:莴苣,捣敷脐上。(《纲目》)
③治产后无乳:莴苣三枚,研作泥,好酒调开服。(《海上方》)
④治沙虱毒:敷莴苣莱汁。(《肘后方》)
⑥治蚰蜒入耳:莴苣叶一分(干者),雄黄一分。捣罗为末,用面糊和丸,如皂荚子大。以生曲少许,化破一丸,倾在耳中,其虫自出。(《圣惠方》)
⑥治百虫入耳:莴苣捣汁,滴入自出。(《圣济总录》)。
备注
通常食用的莴苣,在品种方面有白莴笋、花叶莴笋、尖叶莴笋、紫叶莴笋等,大抵均因形色而有所分别。其中白莴笋的叶淡绿色,茎皮淡绿白色。殆即古代所称的"白苣",参见"白苣"条。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变叶胡椒
- 栉叶蒿
- 一把伞
- 大叶仙茅
- 骆驼蓬
- 喜树皮
- 网脉旋蒴苣苔
- 奶浆柴胡
- 戟叶石苇
- 芋儿七
- 苦参实
- 沙糖木
- 白石英
- 密毛桃叶珊瑚根
- 了哥王子
- 石菖蒲
- 干地黄
- 石楠
- 石腊红
- 蝉翼藤
- 擘蓝
- 柳根
- 虎尾草
- 百里香
- 独龙
- 鲨鱼肝
- 艾虎
- 一枝黄花
- 狗尾草子
- 松蒿
- 胡颓子
- 双飞蝴蝶
- 白背枫
- 红根
- 猫儿屎果
- 猫脚印
- 化血胆
- 白背叶根
- 红孩儿
- 大叶风沙藤
- 桑根
- 椒蒿
- 斑叶兰
- 海金沙
- 金箔
- 黄花小二仙草
- 过山风
- 海南粗榧
- 草果药
- 黄皮血藤
- 过墙风
- 勒马回
- 白螺蛳壳
- 九香虫
- 黑塔子
- 一支箭
- 刺黄连
- 黑豆衣
- 黄梢蛇
- 广西过路黄
- 柽柳
- 榼藤子
- 石瓜子莲
- 荔枝草
- 附地菜
- 岩檀香
- 木槿子
- 海蛤壳
- 吐烟花
- 麦撇花藤
- 老鼠耳
- 人参条
- 红茴香根
- 七叶一把伞
- 牛筋草
- 雀翘
- 鷩雉
- 茳芒决明
- 乌榄核
- 蕨麻
- 美丽胡枝子
- 树腰子
- 苦地胆
- 鱼脑石
- 蝙蝠
- 麻黄
- 鸡爪参
- 虎杖
- 马皮
- 红楤木
- 六道木
- 常春藤
- 浮萍
- 藏三七
- 水蛭
- 败酱草
- 栗毛球
- 灯心草
- 蟋蟀
- 奶浆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