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瓣马铃苣苔
《中华本草》:长瓣马铃苣苔
拼音注音
Chánɡ Bàn Mǎ Línɡ Jù Tái
别名
岩白菜、岩桐草、皱皮草
英文名
all-grass of Auriculate oreocharis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长瓣马铃苣苔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eocharis auricul (S. Moore) Clarke [Didymocarpus auricula S. Moor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长瓣马铃苣苔 多年生草本。叶全部基生;具柄,柄长2-4cm,密被褐色绢状绵毛;叶片长圆状椭圆形,长2-8.5cm,宽1-5cm,先端微尖或钝,基部圆形或稍心形,边缘具钝齿至近全缘,上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被淡褐色绢状绵毛至近无毛,侧脉7-9对,在下面隆起,密被褐色绢状绵毛。聚伞花序2次分枝,2-5条,每花序具4-11花;花序梗长6-12cm;苞片,长圆状披针形,密被褐色绢状绵毛;花梗长约1cm;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相等,长圆状披针形,外面被绢关绵毛,内面近无毛;花冠细筒状,蓝紫色,外被短柔毛,筒长1.2-1.5cm,与檐部等长或稍长,喉部缢缩,近基部稍膨大,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片近相等,近狭长圆形,长7-10mm,宽约3mm;能育雄蕊4,分生;花盘环状;雌蕊无毛;子房线状长圆形,长7-10mm,花柱长2-3mm,柱头1,盘状。蒴果倒披针形,长约4.5cm。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沟边及林下潮湿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
淡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各种出血;湿热带下;痈疽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品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新华本草纲要》:味淡,性平。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能。用于各种出血、痈疽、跌打损伤等。2.《植物名实图考》:岩白菜生山石有溜处,铺生如白菜,面绿,背黄,有毛茸茸,治吐血有效。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长瓣马铃苣苔
来源
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植物长瓣马铃苣苔Oreocharis acericula (S. Moore) Clarke,以全草入药。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跌打损伤,痈疽疮疖肿痛,各种出血。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赤阳子
- 长梗排草
- 赤杨
- 簕欓
- 长叶柄野扇花
- 骆驼黄
- 赤胫散
- 长叶山芝麻
- 车螯
- 长杆兰
- 长叶水麻
- 长春花
- 榕树皮
- 赤翅蜂
- 赤车使者
- 醋
- 大田基黄
- 春花胡枝子
- 竻慈姑
- 川党参
- 川莓
- 慈竹笋
- 砗磲肉
- 木本胡枝子叶
- 陈仓米
- 苍耳子
- 粗叶木叶
- 长果山橙
- 翠羽草
- 多花沿阶草
- 秤砣梨
- 长前胡
- 臭藤子
- 长春七
- 山肉桂
- 柯蒲木
- 腽肭脐
- 大乌爪金龙
- 草原老鹳草
- 菜豆树
- 草血竭
- 藏丁香
- 蚕蛹
- 黄紫堇
- 山五味子
- 瘦风轮
- 七角白蔹
- 野核桃油
- 三翅铁角蕨
- 野猪胆草
- 野冬青果
- 野厚朴
- 野山蚂蟥
- 野猪胆
- 丝绵木
- 野山芝麻
- 三叶鬼针草
- 三消草
- 丝瓜藤
- 野大豆藤
- 三面刀
- 升药底
- 野杜仲
- 三叶委陵菜根
- 迎山红
- 野丁香根
- 伞梗虎耳草
- 野冬青皮
- 野梧桐
- 野漆树
- 丝点地梅
- 三叶铜钱草
- 丝瓜根
- 三头灯心草
- 野猪皮
- 上树咳
- 三叶委陵菜
- 三角风
- 野慈姑
- 丝线吊芙蓉
- 伸筋草
- 丝毛毛毡草
- 野樱桃根
- 三爪龙
- 三角草
- 野火球
- 上山虎
- 上石田螺
- 蝇虎
- 升麻草
- 野前胡
- 三叶莲
- 十姊妹
- 野猪蹄
- 越瓜
- 尾花细辛
- 山芹根
- 散血莲
- 山野扁豆
- 野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