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耳草
《中华本草》:挖耳草
拼音注音
Wā ěr Cǎo
别名
一支箭、紫背草、熊胆草、夜行草、野行草、退色黄芩、四天红
英文名
all-grass of Drooping carpesium
出处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紫前黄芩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utellaria discolor Wall. Ex Bent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上升或直立草本。茎高5.5-38cm,密被微柔毛,常带红色。茎叶常2-4对,密集于茎基如基生叶状,具短柄;叶片椭圆形,卵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5-7.4cm,宽1-4.8cm,两面被短柔毛,下面常带紫色。花互生或少数花序下部者对生,组成背腹向,长5-24cm的总状花序;花萼长约2mm,盾片开张,半圆形,果时增大,高起且外反,几与萼等长;花冠紫色,长9-12mm,冠筒由下至上渐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凹;雄期6-11月,果实渐次成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610-1800m间的山地林下、溪边或草坡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
化学成分
根含黄酮类成分:5,7-二羟基-8,2-二甲氧基黄烷酮(5,7-dihydroxy-8,2-dimethoxyflavanone),7-羟基-5,8,5-三甲氧基黄烷酮(7-hydroxy-5,8,2-trimethoxyflavanone),5,2,-二羟基-7,8,6-三甲气温基黄烷酮(5,2-dihydroxy-7,8,6-trimethoxyflavanone),5,2-二羟基-6,7,6-三甲氧基黄烷酮(5,2-dihydroxy-6,7,6-trimethoxyflavanone),2,4-二羟基-2,3,6-三甲氧基查耳酮(2,4-dihydroxy-2,3,6-trimethoxychalcone),汉黄芩素(wogonin),去甲汉黄芩素(norwogonin),5,7,2-三羟基-8-氧基黄酮(5,7,2-trhiydroxy-8-methoxyflavone)5,7-二羟基-8,2-二甲氧基黄酮(5,7-dihydroxy-8,2-dimethoxy-flavone),汉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甙(wogonin-7-O-glucuroni-de)[1],7-羟基-5,8,2-三甲氧基黄酮(7-hydroxy-5,8,2-trimethoxyflavone),5,7-二羟基-8,2,6-三甲氧基黄酮(5,7-di-hydroxy-8,6-trimehtoxyflavone),生松共同烷酮(pinocembrin),7-羟基-5,8-二甲氧基黄酮(7-hydroxy-5,8-dimethoxyflavone),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4-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5,7,2-三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5,7,2-tri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去甲汉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norwogonin-7-O-β-D-glucuronopyranoside)[2]。地上部分含5,7,8-三羟基黄酮8-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5,7,8-tri-hydroxyflavone8-O-β-D-glucuronpyranoside),5,7,2,6-四闳基-8-甲氧基黄酮2-O-β-D-(2-O-咖啡酰基)吡喃葡萄糖甙(5,7,26-tetrahydroxy-8-methoxyflavone 2-O-β-D-(2-O-caffeoyl) glu-copyranoside),白杨素(chrysin),汉黄芩素,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5,7-二羟基-8,2-二甲氧基黄酮(5,7-dihydroxy-8,2-dimethoxyflavone),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二羟基-8,2,6-三甲氧基黄酮,白杨素7-O-葡萄糖酸甙(chrysin-7-O-glucuronide)[3]。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解表退热;止咳;清热解毒。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吐泻腹痛;虚劳咳嗽;热毒疮痈;中耳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理,捣汁滴耳。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挖耳草
拼音注音
Wā ěr Cǎo
别名
杓儿菜
来源
菊科天名精属植物金挖耳(烟管头草)Carpesium cernuum L.和倒盖菊(大挖耳草)C. divaricatum Sieb. et Zucc.的全草。夏秋采收,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辛,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痛,急性肠炎,痢疾,尿路感染,淋巴结结核;外用治疮疖肿毒,乳腺炎,腮腺炎,带状疱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2~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挖耳草
拼音注音
Wā ěr Cǎo
别名
一支箭
出处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紫背黄芩的全草。夏、秋采集。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叶对生;有柄;卵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红色。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蓝色。小坚果。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阴湿灌木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解表退热,消炎解毒。治感冒,高热,胃肠炎,咽喉肿痛,痈毒疔疮,中耳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汁滴耳。
摘录
《*辞典》
《*辞典》:挖耳草
拼音注音
Wā ěr Cǎo
别名
芸香草、毛叶草(《滇南本草》),野烟叶、野思草(《草木便方》),野烟(《分类草药性》),倒提壶(《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金挖耳(《四川中药志》),野葵花、六氏草、毛叶芸香草、野朝阳柄(《云南中草药》)。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菊科植物烟管头草的全草。夏季初开花时拔取全株,除去老茎及根,切成小段,晒干。
原形态
越年生直立草本。高60~90厘米。多分枝。全株被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基出叶阔大,花时脱落;下部叶篦状长椭圆形,长9~25厘米,宽4~6厘米,锐或钝尖,边缘具小锯齿或浅波状,叶基急狭,下延至柄,两面被有白毛,质薄;上部叶小形,广披针形,边缘浅齿,尖头,基部狭楔形,具短柄。头状花序顶生,初直立,开花时下垂,直径15毫米;苞叶多数,线状披针形,大小不一,长2~5厘米;总苞片淡绿色,多列,长7~8毫米,外片叶状,内片狭长椭圆形,钝尖,干膜质状;个花黄色,全为管状花;边缘花雌性,多列,花冠3~5齿裂,结实;中部花两性,结实,管稍粗大,花冠4~5裂,药基部箭形,花柱线形,稍扁平,圆头。瘦果线形,长4.5~5毫米,上有条纹,无冠毛。花期秋季。
本植物的根(挖耳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于路旁、山坡及森林边。分布东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产于云南、四川等地。
形状
干燥全草,茎具细纵纹,表面绿色或黑棕色,被有白色茸毛;折断面粗糙,皮部纤维性强,髓部疏松,最外一层表皮易剥离。叶多破碎不全,两面均被茸毛。头状花着生于分枝的顶端,花梗向下弯曲,近倒悬状,花梗上附有叶片。有香气。以新鲜、色绿、无老茎者为佳。
性味
苦辛,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微辛。"
②《云南中草药》:"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治咽喉肿痛,乳蛾,痄腮,风火牙痛,痈肿疮毒。
①《滇南本草》:"泻诸经实热、客热,清咽喉热毒肿痛、风火牙痛、乳蛾痄腮,排脓溃散,伤风头痛,虚劳骨蒸,小儿惊风发搐、角弓反张。"
②《草木便方》:"解热毒,涂无名肿毒,风寒湿痹肿痛。"
③《四川中药志》:"能发汗,治疟疾及喉痹。作外用可洗一切黄水疮、疥疮、脓泡疮及痔疮。"
④《云南中草药》:"治小儿肺炎,泌尿道感染。疮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外用:煎水漱口或捣汁涂。
注意
《滇南本草》:"慢惊不宜服此药。"
复方
①治伤风头疼发热:芸香草一钱,苏叶一分,白芷三分,川芎一钱。姜皮为引,煎汤服。
②治小儿外乳蛾,乍腮红肿疼痛,热核:芸香草二钱,白头翁二钱,亦芍二钱。水煎点酒服。
③治阳明实火,牙根肿痛,风火虫牙:芸香草三钱,花椒十五粒。煎汤频频漱口,或点酒服,或噙牙上。
④治痈疽红肿,有脓者溃,无脓者散:芸香草不拘多少,煎水点水酒服。
⑤治小儿急惊,角弓反张,发搐,手足蹬摇:芸香草水煎,点水酒服;或加朱砂一分,蚯蚓二条,点水酒服。(①方以下出《滇南本草》)
⑥治阴疟:挖耳草、野棉花头、鱼鳅串。煎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望江南
- 瓮菜癀
- 芜菁甘蓝子
- 问荆
- 文冠果
- 蜈蚣萍
- 蕹菜根
- 晚香玉
- 瓦楞子
- 网纹灰包
- 蜗牛
- 无患子树皮
- 无名子
- 刺天茄
- 蜈蚣藤
- 无患子叶
- 豌豆七根
- 蜈蚣七
- 雾水葛
- 梧桐子
- 蜈蚣藻
- 猬胆
- 碗花草根
- 蜈蚣兰
- 梧桐花
- 楮皮间白汁
- 豌豆
- 梧桐根
- 葫芦巴
- 黄水芋
- 花姬蛙
- 圆叶千金藤
- 灯盏细辛
- 雉肝
- 杯苋
- 石脑油
- 凤仙
- 窝儿七
- 阿里红
- 韭子
- 棵麻
- 珊瑚冬青
- 山荆子
- 玉米轴
- 长梗千里光
- 穗花杉种子
- 粗榧枝叶
- 杜根藤
- 厚叶贯众
- 王瓜根
- 两指剑
- 南枳椇
- 苦楝皮
- 玉铃花
- 神仙掌花
- 大串连果
- 树茭瓜
- 榕树皮
- 大香附子
- 糖茶藨
- 火赤链蛇
- 火焰兰
- 石刁柏
- 榆树
- 红寒药
- 布荆
- 橙耳
- 水茄冬果
- 台湾牛奶菜
- 草血竭
- 巴豆壳
- 牡荆根
- 高山大黄
- 锦香草叶
- 莲须
- 黄花稔
- 刺人参
- 小叶寄树兰
- 鹿筋
- 甘木通
- 滑叶跌打
- 铁草鞋
- 小红藤
- 漆树根
- 野菰
- 山芹
- 野黄麻
- 土三七
- 称星蛇
- 郎伞木
- 小洋紫苏
- 烧伤藤
- 牛角瓜
- 山黄皮
- 黄蜀葵
- 蝎子草
- 北细辛
- 山蚂蝗
- 蒲桃
- 粟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