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牛奶菜
《中华本草》:台湾牛奶菜
拼音注音
Tái Wān Niú Nǎi Cài
英文名
root of Taiwan Condorvine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rsdenia formosana Masamune
原形态
除嫩枝的茎皮被2列毛和花梗、花萼外部、花冠内部上,全株无毛。叶对生;叶柄长1.5-2.5cm,顶端具丛生小腺体;叶片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8-11.5cm,宽4.5-6.5cm,先端渐尖,基部浅心形或圆形;侧脉约4对,弧形上升,未到叶缘即同甘共苦结。伞形状聚伞花序腋生,着陆花多朵;花序梗长约4cm,花梗长不到1cm,具微毛;花萼5深裂,长、宽约2mm,内面基部无腺体;花冠近钏形,裂片长3mm,宽约15mm,外面无毛内面具长硬毛,合蕊柱伸出于花冠喉部之外;副花冠肉质,裂片巾于合蕊冠上,长圆状披针形,筠央到达花药的中部;花药近方形;花粉块长圆形,每室1个,直立,花粉块柄先水平,后下垂柱头长喙状,伸出于花冠喉部之外。花期3-7月。
生境分布
分布台湾大平山等地。
化学成分
全草株含三萜类成分:α-香树脂酮(α-anyrin),α-香树脂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α-香树脂酮(α-amyrenone),桂皮酸-α-香树脂醇酯(α-amyrin cinnamate),乙酸新冬青醇酯(neoilex-onlo acetate),羽扇豆醇(lupeol),乙酸羽扇豆醇酸(lupenyl acetate),羽扇烯酮(lupenone),台湾牛奶菜甾二醇3-乙酸酯(marsformol)甲酸α-香树脂醇(α-amyrinformate),桂皮酸羽扇豆醇酯(lupenyl cinnamate)[1],台湾牛奶菜双氧甾甙(marsformoxide)A和B[2],台湾牛奶菜甾二烯酮(marsformosanone)[3]。此外含甾体类化合物:去氢牛奶藤素-3-O-β-D吡喃加拿大麻糖甙(dehyarotomentosin-3-o-β-D-cymaropyranoside),去氢牛奶藤素(dehydrotomentosin),夜来香素-3-o-β-D-吡喃加拿大麻糖甙(pergularin-3-o-β-D-cymaropyranlside),去羟基肉珊瑚甙元-3-O-β-D-吡喃加拿大麻糖甙(utendin-3-o-β-D-cymaropyranoside),β谷甾烯-3β,7α-二醇(stigmast-5-en-3β,7α-diol)[3],台湾牛奶菜孕甾定(marsformosadin),台湾牛奶菜孕甾定-3-O-β-D-吡喃加拿大麻糖甙(marsformosadin-3-o-β-D-cymaropyranoside),台湾牛奶菜孕甾甙(marsformoside)和去乙酰台湾牛奶菜孕甾甙(deacetyl-marsformoside)[5]。
性味
味甘、微苦、性微温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消肿。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用法用量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外用治跌打。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红蓝地花
- 红母鸡草
- 橙子核
- 了哥利
- 葶苈子
- 糕菜
- 天麻茎叶
- 柑核
- 太阳海星
- 假地豆
- 大叶钓樟
- 狗头骨
- 凉山虫草
- 蒲葵根
- 飞龙掌血叶
- 芙蓉根
- 小青杨
- 榧花
- 蓝花子
- 盐麸子
- 水贯众
- 赤甲红
- 毛柴胡
- 关东丁香
- 罂粟
- 杜鹃
- 棕叶芦
- 酒
- 白花坚荚树
- 玉簪花根
- 南枳椇
- 冷蕨子草
- 兰石草果
- 旋覆花
- 蒲葵子
- 高山望
- 炉甘石
- 北沙参
- 柃木
- 多花猕猴桃茎叶
- 覆盆子根
- 轻粉
- 戴星草
- 蛤蜊粉
- 刺老鸦
- 鲤鱼脑
- 土白芨
- 杏子
- 七鳃鳗
- 越南悬钩子
- 尿桶弓
- 红半边莲
- 夜来香
- 渐尖叶独活
- 浙贝母
- 胡麻花
- 九节菖蒲
- 偏翅唐松草
- 三七草
- 大花卫矛
- 追骨风
- 川明参
- 大二郎箭
- 乌梢蛇
- 五月霜
- 橘络
- 东北蛔蒿
- 云南紫珠
- 剪刀草
- 山五味子叶
- 柳兰叶风毛菊
- 鸡掌七
- 蒴藋
- 相思子
- 大种鹅儿肠
- 钓樟根皮
- 云香草
- 野马肉
- 白背叶根
- 龙葵
- 鸮
- 散瘀草
- 皮哨子
- 蟹爪
- 山猫儿
- 蕺叶秋海棠
- 露珠香茶菜
- 山橿
- 杨梅树
- 金钱橘饼
- 蒌叶
- 箭杆七
- 无患子
- 滴滴花
- 透茎冷水花
- 披针叶兔耳风
- 甜草
- 豆腐渣果根
- 鱼胶
- 量天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