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地梅
《全国中草药汇编》:点地梅
拼音注音
Diǎn Dì Méi
别名
喉咙草、白花珍珠草、天星草
来源
本品为报春花科植物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Lour.) Merr.的全草。春季开花时采集,除去泥土晒干。
性味
苦、辛,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风火赤眼,跌扑损伤,以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
备注
(1)治风火赤眼,常与菊花、桑叶等配合应用;治跌扑损伤,可与当归、川芎、落得打等配合应用;治咽喉肿痛,可单位应用,也可与筋骨草、板蓝根、胖大海等配合应用。
(2)[b]点地梅[/b]别名叫喉咽草,在上海地区草药店又称白花珍珠草。本品味甚苦,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咽喉肿痛,而以治疗慢性咽喉痛的效果较好。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点地梅
拼音注音
Diǎn Dì Méi
别名
噶蒂慕布(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大红花点地梅的全草。6~7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矮小草本,全株被白色细柔毛。根细长,具少数分枝。叶簇生于基部;叶片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先端钝尖或钝圆,基部渐狭,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粉绿。伞形花序生于花茎顶端;花茎自基部抽出,细长,长10~15厘米,绿色或带紫红色;花小,粉红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中。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利水。治热性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千屈草
- 三角叶风毛菊
- 豆腐渣
- 黑石耳
- 黄栎
- 黑心解
- 南亚新木姜
- 大黄茎
- 透骨草
- 乌龟
- 土瓜
- 角翅卫矛
- 枫香树叶
- 铁箭矮陀
- 庵闾
- 广东土南星
- 鹊豆
- 银丝杜仲
- 粉背蕨
- 鲟鱼
- 凤尾铁角蕨
- 橹罟子
- 擘蓝
- 粗叶木
- 柳叶见血飞
- 醋
- 软骨过山龙
- 大过山龙
- 幌伞枫
- 西南石梓
- 胡莲
- 黄皮
- 阔齿兔唇花
- 锯鲨胆
- 赛番红花
- 除虫菊
- 葫芦巴
- 桂皮
- 蚌泪
- 北鱼黄草
- 有柄石韦
- 火炮草果
- 石楠
- 香胶木
- 荞麦秸
- 缘桑螺
- 两广瘤足蕨
- 大头菜子
- 台湾海棠
- 通骨消茎叶
- 北丝石竹
- 地盘松球
- 枳茹
- 樟树子
- 土人参
- 蜈蚣萍
- 一枝黄花
- 天竺桂
- 树韭菜
- 喜树叶
- 皂角菌
- 紫葛
- 南天竹
- 小岩白菜
- 泡桐树皮
- 田菁
- 秋海棠
- 无患树蔃
- 山黄皮
- 散血草
- 小对叶草
- 香附
- 菊芋
- 黄荆
- 野罂粟
- 卷丹
- 金刚口摆
- 西洋菜干
- 山丹
- 喜树果
- 汉中防己
- 线叶金鸡菊
- 了哥王
- 六月雪
- 驴肉
- 柳叶菜花
- 全叶马兰
- 粉藜
- 水黄杨木
- 君迁子
- 苦生叶
- 银朱
- 和他草
- 楮实
- 滴血根
- 狗牙根
- 毛蕊花
- 阔叶石韦
- 冷蕨
- 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