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地梅
《全国中草药汇编》:点地梅
拼音注音
Diǎn Dì Méi
别名
喉咙草、白花珍珠草、天星草
来源
本品为报春花科植物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Lour.) Merr.的全草。春季开花时采集,除去泥土晒干。
性味
苦、辛,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风火赤眼,跌扑损伤,以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
备注
(1)治风火赤眼,常与菊花、桑叶等配合应用;治跌扑损伤,可与当归、川芎、落得打等配合应用;治咽喉肿痛,可单位应用,也可与筋骨草、板蓝根、胖大海等配合应用。
(2)[b]点地梅[/b]别名叫喉咽草,在上海地区草药店又称白花珍珠草。本品味甚苦,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咽喉肿痛,而以治疗慢性咽喉痛的效果较好。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点地梅
拼音注音
Diǎn Dì Méi
别名
噶蒂慕布(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大红花点地梅的全草。6~7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矮小草本,全株被白色细柔毛。根细长,具少数分枝。叶簇生于基部;叶片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先端钝尖或钝圆,基部渐狭,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粉绿。伞形花序生于花茎顶端;花茎自基部抽出,细长,长10~15厘米,绿色或带紫红色;花小,粉红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中。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利水。治热性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鼺鼠
- 赤扬
- 芋儿七
- 木棉
- 雄鸡口涎
- 幌伞枫
- 赤茯苓
- 丝带蕨
- 蒲儿根
- 露兜竻蔃
- 南亚新木姜
- 宽叶紫萁苗
- 广西美登木
- 白猪栗根
- 莙荙菜
- 南天竹子
- 红管药
- 雀脑
- 羽叶三七
- 盘羊睾丸
- 瓦楞子
- 黄香薷
- 亮叶桦皮
- 荚蒾
- 鸜雉
- 黑腺珍珠菜
- 苏木
- 椆李
- 寒莓根
- 藏鮡胆
- 獐耳细辛
- 白沙蒿
- 水仙桃
- 猩猩花
- 血人参
- 毛葡萄
- 瓮菜癀
- 长石
- 瘿花香茶菜
- 黑沙蒿
- 杨翠木
- 青蒜
- 银柴胡
- 青藤
- 陈火腿骨
- 野京豆
- 落新妇
- 鲟鱼
- 白升麻
- 瓠子子
- 红梗草
- 蘡薁
- 筋骨散
- 朱砂七
- 青蛇藤
- 王孙
- 蒲桃壳
- 绿包藤
- 无患子树皮
- 金槐
- 白扁豆皮
- 山莴笋
- 乌柳
- 玉龙鞭
- 大三叶升麻
- 罗汉松
- 鹅脚木叶
- 紫玉盘
- 白鹤灵芝
- 苤蓝
- 蜈蚣草根
- 白花蛇舌草
- 大花威灵仙
- 海莲叶
- 小年药
- 羊耳朵叶
- 左黑果
- 草牡丹
- 水龙骨
- 蚱蝉
- 雀舌豆
- 浙樟
- 青杠膏
- 豨莶果
- 核桃楸皮
- 家麻树
- 软骨过山龙
- 红曲
- 峨眉半边莲
- 青粱米
- 蜈蚣刺
- 五转七
- 三匹箭
- 竹节参
- 三对叶丹参
- 蒟酱
- 藨寄生
- 鸡脑
- 片姜黄
- 盒子草